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張俊東:書畫名家為什么都是大學問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10 19:03:51 | 文章來源: 張俊東的博客

文\張俊東

最近一個時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當代很多作書畫理論、甚至有的不局限于書畫理論在其它領域亦被公認為很有“學問”的人,在他的筆下我們卻很難感受到文人的氣息,更不用提有什么書卷氣和文人風骨。

我覺得這里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把兩個概念——學問和學術弄混淆了。對此,筆者沒有做過考據,但感覺“學術”這個詞最早不是中國“自產”的,是引進西方的一個外來詞。我們中國的老祖宗們不喜歡、不習慣用這個詞,也不符合我們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化觀念。為什么,學術是一種科學、是一種技術,不要求自己做的研究和自己的人聯系在一起,在學術中我們很難找到作者的影子,所以某一個角度講,學術是機械的、死的。而我們中國老祖宗所一直強調的學問一詞則不同,這一概念所蘊含的內容告訴我們不僅要學,而且要問,要向師長問、高人問,還要不恥下問,要問天問地,更重要、更關鍵的還是要問自己,反思自己的靈魂,“每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種問,通過這種不斷的自問、自我反省,使自己的知與行結合起來。也就是說一個做學問的人不能只做機械的知識研究,要把學習、體會到的知識和境界與自己的人生聯系在一起,自己認識到了正義、崇高的事情和境界,一定要以實際行動去向那個境界追求,即使達不到,畢竟在接近。這樣做學問就不是簡單停留在知識層面的學問,而是把人生境界不斷提高的學問,所以把學問作深入的過程也就是人生境界不斷提高和升華的過程。

但開篇提到的當代很多所謂的大家其實作的是學術而不是學問,他們可以做幾十萬字的理論、學術研究,卻從沒有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研究和人生聯系在一起,即使自己認識到了正義、崇高的事情和境界,自己也不去按照“聞義要徙,不善能改”的要求去踐行,這就使自己的研究和人生境界相脫離,無論研究作得多大多深(如果不能和人生境界聯系在一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也很難作得有多深,大多都是資料的運用和文字的拼湊而以),都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書畫審美所要求的人書俱老、“人品即書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些都是對人的要求,也就是說,書畫作品的境界和格調其實是人的境界和格調在作品中的一種自然外溢和流露,人的境界不高也不會有高境界的作品產生。這是古代先哲一直強調、一直一以貫之要做學問的原因,試想在中國書畫史上的大師們哪一個不是大學問家。

做學問是和人生境界、格調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就會涉及到文人風骨。所以簡單推斷,真正做學問的人一般會有文人風骨。而作學術的人就不一定,所以會發生我們一直很崇敬的一個作大學術的人在見到一些高官、巨富時會滿臉堆笑、點頭哈腰,讓諸如我們這些后生的人驚詫莫名,這樣的事情在真正做學問的人身上何時有過,我們又怎會期望這樣做學術的人能創作出高格調的書畫作品,那是我們自己的腦子出了問題。

所以在當代,很多被稱為理論家的人會堂而惶之地說,創作和理論是兩回事、兩個領域。如果按照學術細分,誰都知道是兩個領域,但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理論研究在自己的創作中有所體現呢,能做到那樣不是更好嗎?有的作理論、作學術的人會說,我的理論研究成果是指導別人的。真是可笑,自己的理論連自己都指導不了,怎么指導別人,也許別人受過你理論的啟發,但一定是人家結合了自己的創作實踐、自己的人生感悟、體會、情感、境界之后的一種升華,這已經不是你的理論,而是人家的一種學問了。

所以,我覺得應該把學問和學術區分一下,我也更提倡中國書畫專業的人多做一點于人生境界提高更有意義的學問。

相關文章
注: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