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世鋼
當代藝術進入它的高速增長期,是經濟發展投影效益的延伸。當人們談論效益的時候,總是以經濟的數據概念來丈量其成就感。而當代藝術的傳播是與它獨特的社會群體化的媒體文化活動以及教育模式化與認知功能相關聯的,一個漂浮在空中的球,總有它的受眾。當代藝術的審美功能、市場功能在與宗教、政治、歷史、文學、倫理、科技發展的結合中被成倍的放大了,以迎合日益頻繁的藝術價值的需求。這有點像啤酒,如果沒有啤酒花泡沫的口感,就等同于“馬尿”。
創新精神不是以金錢為標榜的嘩眾取寵和以忽悠為目的的標新立異。誠然,一代人的意識,一個民族群體的意識的進取與消極是建構社會文化背景精神框架的動因。大藝術觀籠罩世界,我們從當代意義的平臺出發,回溯到從無到一的頓悟,我們不難發現,人類從他的童年時代起就善于幻想、冒險和創造。古代的阿巴拉支人在太陽升起和落下的時候,唱著歌頌太陽的頌歌向太陽致敬,這與拉斯科和阿爾塔米拉洞窟的史前壁畫同等重要。這種遠古而現代的價值觀念在揭示自然與心靈對流的脈動中領悟了無的冥思與生命的渴望,讓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靜觀中也同樣得到了升華“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老子》14章)大美也。
當代藝術的垃圾效益是過度的注重經濟效益,而采取了急功近利的廣告營銷模式,如同麥當勞、肯德雞的連鎖快餐,每天都有不同的、新的花樣和不同的促銷形式來撐爆你的眼球。然而,藝術是有其自身的邏輯和規律的,我們不必去過多地指責傳統,也不必過多地去吹噓當代。當代本身即藝術中的一個現在進行曲,當代藝術的過程,可以讓我們反思過去,也可以讓我們遐想未來而無法去展望。其問題是我們的一些打著當代旗幟的藝術家、藝術作品,背離了主體,離開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靜思,失去了以人文底蘊為基礎的內斂,同時也封閉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對傳統積累創作素材和修養的邏輯漸進。
我們現在的熱鬧是藝術收藏家大多等同于股民,看大盤的潮起潮落。如果“當代藝術制造”80%的產品都是垃圾,那么,為垃圾買單的人就是當代意義上的廢品回收站,回收站多了,產品自然就有了市場。然而,健康和諧的當代藝術市場是否應當倡導藝術的品味和藏家的慧眼呢?是否應當倡導藝術機構的誠信呢?
老實說,一個藝術家的優秀或平庸,這取決于藝術家的綜合修養和對藝術的思維能力。當然決定這類藝術思維能力的因素是很復雜的一個有機體。如同人人都有的眼睛,但藝術家眼睛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不是一個單純“看”的器官,而是一臺視覺思維的處理器和一個強大的工作站。藝術家的視覺功能與常人的差異在于藝術家的視覺功能是由腦神經整體機制來支配的,不是簡單的CTRL+C、CTRL+V。其知識結構的框架及其認識角度的程序帶有明確的專業目的性,而這類目的性使得藝術家總是加倍關注那些常人視而不見的客體存在。所以,我們不必去鼓吹藝術的天才,因為藝術思維如同普遍思維一樣既不是先天的遺傳,也不是在認識的初期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期地、自覺地、自我修煉完善的一個過程,是藝術家面對自然而達吾心的生命靜觀。
藝術家的知識結構不僅制約著藝術家的思維機制、心理形態、審美趣味、反思意識等,而且制約著藝術家具體構思、構成、構圖、構想藝術創作的本身。試問一個缺乏造型基本功的藝術家怎樣去表現他所面對的大千世界的萬千形象,難道畫不象就變形嗎?試問一個缺乏歷史知識的藝術家,如何去欣賞和創作歷史畫卷,難道除了戲說還是戲說?試問一個缺乏對社會人生的哲思、缺乏修煉、理解淺薄的藝術家,怎么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寓意深刻的精神內涵和當代反思呢?
誰為我們今天的當代藝術垃圾效益買單?誰是當代藝術真正意義上的收藏者?誰是真正的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