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李成作品《晴巒蕭寺圖》。
寧珊(前)和馬麟在青海省博物館參觀。
“你知道埃德加·斯諾嗎?他就出生在我們博物館的所在地——堪薩斯,”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東亞部主任馬麟(Colin Mackenzie)這樣介紹他的博物館。
據馬麟介紹,在美國中部,很少有博物館收藏大量中國藝術品,而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卻是美國收藏中國藝術品的五大博物館之一。位于博物館二層的常設展“中國寺廟”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展館。
同樣來自美國的寧珊(Susan L. Beningson)是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亞洲藝術館助理館長,這座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從20世紀初就開始設立了中國文化館館長。
7月24日,馬麟和寧珊作為研究中國藝術史的代表參加了一年一度在北京舉行的漢學界思想盛會“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的時候,馬麟和寧珊談到了他們的博物館如何通過藝術品來講述關于中國的故事。
不擔心美國觀眾不接受中國藝術
2017“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邀請了來自全球22個國家的26位漢學家、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和智庫學者以及國內的19位著名學者,在兩天時間里,他們就三大議題——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中國方案和全球治理、共同的發展和共同的價值觀進行主題發言。
在座談會上,馬麟作了題為《宋代文明:世界的首次文藝復興?》的發言。他認為,宋朝和文藝復興的歐洲一樣有現代性。他以宋代繪畫舉例,“宋代更多是畫風景,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如何用畫展現遠處的風景或者展現重疊式的遠處風景,在10世紀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馬麟所任職的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是在亞洲之外最重要的中國書畫收藏機構之一,尤其是10世紀至13世紀的作品,包括許道寧的代表作《秋江漁艇圖》、李成的《晴巒蕭寺圖》等。
不過,馬麟說他們博物館最受歡迎的是一尊放置在二樓的木雕“南海觀音”,“在很多博物館,第二層的參觀人數要比第一層少,但是位于二層的中國寺廟展館很受歡迎。這尊南海觀音在我們網站上的點擊量也是驚人的。”
在這個常設展里,有來自北京智化寺的藻井,也有來自山西廣勝寺的壁畫,遼、金、元代的雕像,清朝的寺廟大門等,“重組”了一個中國寺廟。馬麟說,他一點都不擔心這個常設展的參觀人數。
必須用對的故事解釋中國藝術品
座談會結束后,7月26日,與會的一批專家、學者又去青海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考察。作為藝術史專家,馬麟和寧珊將青海省博物館和考古所作為他們考察的一站。尤其是在考古所看到了一段唐代的絲綢,還曾令馬麟有種沖動,想要在美國做一個關于絲綢之路的展覽。
在美國做關于中國的展覽,馬麟認為有兩個標準,第一個就是藝術品必須是高質量的。“我也和某些中國機構合作過,他們不明白,如果你在美國展示的是質量差的藝術品,或是不那么重要的作品,或者復制品,那么你的博物館信譽會受到傷害”。第二個標準就是如何給對中國一無所知的美國觀眾,解釋這些藝術品,“必須是對的故事,觀眾才能理解”。
如何講述一個好故事?作為布魯克林博物館亞洲藝術館助理館長的寧珊深有感觸,她發現在展示青銅器的時候,如果只是告訴觀眾這些是祭祀的器皿,那些20多歲的年輕觀眾,就會低頭看手機,然后走過去了,根本不會停下來仔細看作品。
“對于中國藝術品來說,我覺得常見的說故事方法,就是用一個藝術品來講述中國的歷史,”寧珊說。她還舉例補充說,在展示一件“八仙過海”的瓷器時,她用了一個詞“超能力”。她發現學校的孩子們聽到這個詞都會仔細聽這件瓷器背后的故事。
Q&A
在美國博物館里,什么類型的中國展覽最受歡迎?
馬麟:對于美國博物館來說,有兩類展覽非常受歡迎,一類是兵馬俑,一類就是故宮藏品。我當初到我們博物館任職的時候,就下決心,不要做關于兵馬俑的展覽。這是一個很自私的決定,因為這類的展覽我已經做過了,我也沒有更多新的想說的東西。
對于中國博物館你們有什么建議嗎?
馬麟:對于西方觀眾來說很不一樣,因為中國觀眾首先很了解中國。中國的博物館很像歐洲那些展示歐洲自己文化的博物館一樣,我覺得如何展示這些作品的美,這是很重要的。
中國的博物館這些年變化非常大,年輕的策展人更加開放、更有創意,像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這些年發展都很不錯。
寧珊:這些年,中國的博物館在做展覽這方面也改變了很多。以前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就是把那些展品一一陳列,這些年他們在展示上非常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