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創于商代、到真正創制于東漢時期的中國瓷器,是中國人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貢獻。唐代瓷器的制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商周至兩漢的瓷器
隨著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們漸漸燒制出一些初步達到瓷器標準,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夠完善的器物,這就是原始青瓷。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是原始青瓷的發生發展階段。當時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嶺土做胎子的原料,這一方面提高了燒成溫度,使胎質堅致,不滲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顏色由深變淺,提高了潔自度。器表施一層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溫釉,經過1200.c以上高溫燒制后,胎釉結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備了瓷器的條件。但當時制作工藝水平低下,胎中還是有一定量的鐵成分,在略低的溫度中燒結,顏色較深,透光性較差。因工藝不穩定,鐵含量和燒成氣氛不能自如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商周到西漢這一時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由于含鐵元素,所以呈青綠、黃綠。灰綠、褐綠等顏色。器表多拍印米字紋、方格紋,麻布紋,圓圈紋,曲折紋、葉脈紋,篦紋,水波紋,云雷紋等紋飾。主要器型有:尊。豆。葫,盂、罐。蓋罐,提梁壺,鼎,甕,算簋,酹、杯。缽等,絕大部分器型仿當時的青銅器器型而作。
東漢時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細,胎多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盤。罐。盤口壺等成為主流。東漢青瓷在造型和裝飾上與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方面則有本質的不同。東漢青瓷胎質致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面勻凈。
三國青瓷水注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時期,南北制瓷業的發展也不平衡。在比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窯為中心,繼承并發展了東漢青瓷的成就,這些青瓷習慣上被稱為"六朝青瓷"。北方則由于連年戰亂影響,瓷器的生產起步較晚,直到6世紀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隨葬青瓷發現,但晚期的墓葬中卻出現了白瓷。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青瓷的生產以浙江地區最為發達,窯場廣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分別是唐代德清窯,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寧紹平原的早期越窯水平最高。屬于北朝晚期的青瓷與南方青瓷相比差別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鋁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溫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現象,但瓷胎的顏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澤性好,玻璃質強,釉面常有開片,流動性較大,沒有南方青瓷那種失透的感覺;第三,北方青瓷胎體厚重,與六朝青瓷相比顯得形體碩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裝飾方法較多,有堆貼、模印,雕鏤,刻劃等,紋飾中受佛教影響的紋樣如蓮花紋,忍冬紋等較為多見。
隋代瓷器
隋代瓷器仍以青瓷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白瓷。隋瓷的胎子普遍較厚,胎質堅硬,釉子無論青綠、青黃還是黃褐,均為玻璃質,施釉不到底,大多數都有垂流現象。隋瓷多光素無紋,部分帶紋飾的主要以印、劃貼為主。所謂印花,是把模子上的紋飾壓印到瓷胎上,使紋飾凸起,再施釉入窯;劃花是用尖狀工具在胎子上劃出紋飾,施釉入窯;貼花是將用手捏或模印等做成的小紋飾片貼到胎子上,再進行燒制。常見紋飾有團花,草葉、蓮瓣。卷葉、波浪和弦紋等,個別的也有加飾黑褐彩的。
隋代白瓷是從青瓷轉化而來的,最早的白瓷是由北朝的制瓷工匠創燒的,但這時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白色的,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質較白,釉面光潤,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白中泛青或閃黃的痕跡。隋代制瓷技術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成功地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妝土。上釉之前,精選含鐵成分少的白瓷土細密地掛在坯上,可以避兔瓷器燒成后胎體表面粗糙、坯面出現孔隙及胎體顏色不好等弊病,增強釉色透明瑩潤的質感,特別是對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隋代瓷器器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盤口壺和罐、龍柄雞首壺、唾壺、多格盤、五盅盤,高足盤,瓶、硯、盤和碗等。這時的壺、罐造型比南北朝時更加瘦高,講究曲線美,肩部大多塑?quot;U"字形系,也有橋形系。雞首壺的雞頭挺胸聳冠,手柄一端的龍首探進盤口,非常生動。除了雞首壺。還有數量極少的其他動物形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雙龍柄盤口壺。碗多為直口深腹,假圈足稍高。盤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高足盤的足上小下大呈喇叭狀。
唐、五代瓷器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技術迅速發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襲了唐代風格。青瓷
唐代青瓷在隋朝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以越窯和長沙窯最為著名。唐代早期越窯瓷器胎子淡灰色,緊密堅致;釉汁很薄,均勻縝密,溫潤似玉,青綠色,有的略閃黃。器型還有隋代的鳳格,立型器多瘦高,碗多大口淺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內收,平底。唐中晚期的越窯瓷,胎子比前更致密,灰白色,釉子勻凈光潤,有鱔魚黃、淡青和青綠等色,通體施滿釉。這時的碗、盤多撇口,底足寬矮,像玉璧,中間小圓內凹中施釉。底足有三、五、七個不等的方形或條形支釘痕。晚唐時出現了荷葉式或花口式盤和碗,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刻、堆貼和鏤空紋飾的,以劃花為多,常見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
長沙窯主要生產一些生活及文房用品,此外還有玩具、瓷俑等,種類很多。長沙窯瓷胎細密堅致,瓷化程度較高,胎色有灰白、灰黃、青灰、灰紅及肉紅;釉子潤澤,以青色為主,也有藍、綠、醬、褐、黃等顏色。裝飾品種極為豐富,有釉下彩斑、釉下彩繪、印花、貼花、貼花彩斑、刻劃、雕刻、鏤空等。
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窯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渾源窯、平定窯,陜西的黃堡鎮窯。五代時期,江西景德鎮也開始燒造白瓷。
邢窯白瓷按其胎、釉的質地,可以分為粗、細兩大類。粗白瓷的胎質又有粗、細之分,粗胎的一類胎色灰白,胎質粗糙;細胎的一類胎體致密,胎色較淡,但仍不夠白,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粗白瓷的釉質較細,有些還有細碎的紋片,釉色為灰白或乳白色,還有黃白色。細白瓷的胎色純白,個別的白中閃黃釉質很細,釉層中有微細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滿釉,釉色純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窯白瓷多是素面無裝飾,唐代中期以后特別是晚唐五代,邢窯常常采用雕塑、堆貼、印花、刻花、壓邊、起棱、花口等裝飾方法。
唐初定窯瓷器胎質較粗,胎色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燒結;白釉器物內璧施滿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潤,積釉處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經過仔細淘洗,胎質堅硬,胎色純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無化妝上,釉色乳白,個別積釉處呈灰綠色或淺青白色,釉質細潔失透。晚唐至五代時期胎土質地此前期更細,胎壁薄而輕巧,釉質細潔,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觸面外,均施滿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窯還有一種帶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輕巧,質地細潔,呈純白色;釉面滋潤,釉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滿釉。一般講,"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細膩、制作精巧,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器物上的,屬于唐、五代時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黃或部分微微閃青,有時帶有刻劃花裝飾器物上的,屬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燒法燒成,口沿無釉并帶有刻劃花裝飾的器物上的,則屬于北宋后期。
宋、遼、金、西夏瓷器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宋代著名的窯系有:以生產白瓷為主的定窯系,以生產白瓷和釉下彩繪瓷為主的磁州窯系,以生產紅,藍窯變釉為主的鈞窯系,北方生產青瓷的耀州窯系,南方生產青瓷的越窯和龍泉窯系,及以江西景德鎮為中心的青白瓷系和生產黑瓷及各種黑色窯變釉的黑瓷系等。除了這些為數眾多的民窯外,宋朝宮廷還建立了汝官窯,鈞官窯、汁京官窯,郊壇官窯,"哥窯"等官窯群。與宋朝同時,中國北方并立的三個少數民族政權,即契丹人建立的遼,黨項羌人建立的西夏和女真人建立的金,也都有各自的制瓷業。這些地區所生產的瓷器除具有本民族的特點外,還有明顯受到唐,宋北方諸窯影響的痕跡。窯定代宋
定窯是宋代著名瓷窯之一,以產自瓷而馳名。宋代是定窯的發展時期,產量、質量及制作工藝較五代又有明顯提高。定窯瓷器多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醬釉、褐釉、綠釉等品種。宋代白釉顏色偏黃,唐代定窯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線轉折變化的積釉處,常呈現較明顯的青白色。這是區別唐宋定窯白瓷的重要依據。宋代定窯白釉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所謂的"淚痕"。這是上釉過程中,釉漿流淌的痕跡,"淚痕"厚處均有明顯的偏黃色。無論是正燒,還是覆燒,"淚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這是鑒定定窯瓷器尤其要仔細觀察的重要特征。
醬釉、褐釉、黑釉、綠釉等品種,在定窯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傳世品更是稀少,故收藏價值較高。定窯顏色釉品種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系白胎,即與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樣,只是外罩色釉不同。這是紫定、黑定、綠定與其他窯口區別的重要標志。
宋代耀州窯
耀州窯位于陜西銅川市,因地屬古耀州得名,也叫銅川窯。北宋耀州窯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較薄,很堅密;釉子細密,光潤,青中閃黃或略閃黃,類似北宋時期的龍泉窯。主要裝飾方法是刻花、劃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開始出現非常草率的刻花,以后日臻成熟。北宋中期,己采用刻劃結合的手法,刻主題紋飾,刀法犀利,線條流暢而奔放;劃陪襯紋飾時,纖細如絲,排列有序,整體紋飾層次清楚,繁而不亂,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北宋晚期盛行在盤、碗內印花,既規整又潔晰。常見紋飾有:纏枝牡丹、纏枝蓮、纏枝菊、把蓮(一把、兩把、三把的都有,有的還印上 "三把蓮 "等文宇)、菊瓣、梅花、松樹、鵲竹、水草、忍冬、龍紋、鳳紋、獅、虎、鹿、犀牛、蛾、飛鶴、游鴨、鴛鴦戲蓮、蓮池游魚、水波游魚、仙人騎鶴、飛天、彌勒佛、嬰戲等。邊飾主要是蓮瓣紋、回紋,也有堆貼雕塑龍、獸、力士、猴、荷葉、人物等。
耀州窯紋飾以花卉為主,以嬰戲紋最有特色,有攀在花枝上的,有臥于花叢中的,有蕩于花枝間的,有戲水的、奪球的,活靈活現。耀州窯主要器型有盤、碗、懷、盞、缽、梅瓶、荷葉式高足盤、喇叭口瓶、葫蘆形執壺、多子盒、枕、爐、鳳頭壺、花口尊、玉壺春瓶等。北宋耀州窯的碗身較高,敞口,小圈足,器物一般施滿釉,工匠多拿著底足蘸釉。耀州窯雖屬民間瓷窯,但制作非常規整,釉色很漂亮。據史書記載,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窯有大量上乘之作作為貢瓷供宮廷使用。
宋代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耀州窯為中心,形成了一個耀州窯系。河南的臨汝窯、寶豐窯、宜陽窯、禹縣窯、內鄉窯、新安城關窯均深受其影響,燒造青釉刻劃花、印花瓷器。這一時期廣州西村窯、福建同安窯、廣西永福窯和容縣窯,為了適應外銷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窯產品。
宋代鈞窯
鈞窯始見于北宋,終于元,是青瓷系統中比較獨特的一支。以河南禹縣為中心,窯址遍及縣內各地,其最著名的品種是高溫銅紅乳濁釉,即在天藍或月白色釉上燒出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玫瑰紫或海棠紅色,有的還交織著藍、灰、褐、鱔魚黃等顏色的斑點或絲縷,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變幻莫測。鈞窯雖屬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卻變化多端,美不勝收。工匠們在釉料之中摻用了少量的銅,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了多變的釉色,并批量生產,一改青瓷獨步前朝的局面,為后世的瓷器裝飾擴大了領域。
北宋的鈞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燒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藍色為基本色調,釉中的銅分子經高溫還原氣氛,呈現紫紅顏色。因為釉子較厚,鍛燒時釉子翻滾,釉中所含金屬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卻時釉子上下收縮溫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規則的細線狀流動痕跡,被后人稱為"蚯蚓走泥紋"。宋代鈞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紋",這是鑒定時比較重要的依據。
宋鈞窯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盤、碗、洗、爐、尊等。宋鈞窯以釉色美取勝,因此除了堆凸乳釘、弦紋以外,一般沒有其他紋飾。宋鈞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醬色。
鈞窯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數字銘文,并非所有鈞窯瓷器都有此銘文,這主要見于尊、盤、盆、奩和洗造型之上,其銘文在燒制以前刻上。據考古發現證明,數宇為配套而刻,一號最大,十號最小。此外,故宮中舊藏鈞窯瓷器還有刻宮殿使用銘文及乾隆御制詩的,多為清代宮廷工匠所刻。其銘文有 "養心殿"、"長春書屋"、"重華宮"、"靜憩軒用"、"瀛臺"、"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齋用"、"虛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宮"、"凝輝堂用"等。宇體工整,刻工精美。
古瓷的鑒賞與收藏
燦爛輝煌的瓷器是中國人在世界文明史上書寫的又一奇跡,然而,由于其易碎,故傳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數。今天,擁有一件絕世瓷器已成為全球藏家的夢想。
瓷器收藏炙手可熱
瀚隴拍賣公司的鮑小姐告訴記者,隨著藝術品收藏的升溫,近年來中國瓷器在國際國內大型拍賣會上屢創天價。自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倫敦克里斯蒂創下2.67億元人民幣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最高價后,2005年10月,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在香港蘇富比成功拍出,成交價達1.15億港幣,創造了清代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也是藝術品在亞洲拍賣的最高價。2007年6月在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過海圖盤口瓶以5280萬元成交,創造了中國國內瓷器拍賣的最高紀錄。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瓷器本身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審美價值,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它的稀有。瓷器不易保藏,所以古瓷器傳至今日且保存完好者本就不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數。因而每當有精品被公開拍賣時,引起無數藏家的圍搶也就不足為奇了。
瓷器發展簡史
“初創于商代、真正創制于東漢時期的中國瓷器,是中國人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貢獻。”省博物館的王琦向記者介紹道,“唐代瓷器的制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高度成熟;宋代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各具特色,創造了我國瓷器史上的第一個輝煌;經過元瓷的過渡后,瓷器步入了下一個輝煌,即明清時代。明代形成了幾乎是景德鎮一枝獨秀的局面,以代表了釉下彩發展的最高階段的青花為最主要的產品,制作出了馳名中外的洪武青花。清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都超過前代,加之大多皇帝獨好古風,所以制作了大量的前朝仿制品。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等。”
專家鑒偽
歷代仿制、偽造瓷器之風之所以盛行,一為賞古悅舊,一為利之所趨。本報特約專家王琦為我們介紹了幾種常用的作偽手法及實用的辨偽竅門,望能對廣大藏家有所幫助。
作偽方法
整器作偽即后人根據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樣或照文獻的記型造假。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采用煙囂、茶水煮、假出土、復窯等手法。
部分作偽指器物的部分是后補或后配的。后補的有補缺、補釉。后配的有配腿、配手、插頭、安把、鑲流嘴等。此類偽品只要仔細觀察就能找出其破綻。因為,原來的器形或釉色與修補后的多少是有差別的。
后加款即在原無款的器物上加款,具體方法有:一種是在原無款的舊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書稀有年號款。還有一種是將原無款或有款但損壞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來,換嵌上帶真款的同類或別類器的款。這種方法民國時較流行,且技術也很高明。
后加彩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作偽手法。一是在舊器脫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二是將舊器改造成新品種。
辨偽常用的基本方法
分類法即將各時代的同類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紋飾題材)理成發展序列,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再找出其不同點,來摸索它們的發展規律和各時期的特征。
比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發掘出來的、有地層年代的器物作為標準器物,將所需鑒定、辨偽的器物與之比較,從而得出鑒別的結論。
鑒別法即利用同時代的同類器或不同類器上的時代特征來對照、比較所需鑒別的器物,從而得出綜合鑒別的比較合理的結論。“辨其色澤,度其厚薄,審其片紋,觀其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手扣敲以察音響”。這也是鑒定通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