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為秦腔開出超高票價準備了充分的理由,比如,新劇社僅修繕就花費了1300萬元,它與莫斯科大劇院和英國皇家劇院并稱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裝修后的劇社配置了全紅木家具、高檔地毯,“讓觀眾有種身份感”……
而且,張武宏還特別提到,易俗社劇場的定位是“高級秦腔會所”,是“高端人士進行政務、商務交流的地方”。由此看來,易俗社定這么高的票價,根本就沒考慮過老百姓的消費水平,這兒本來就是給官員、商賈們準備的。
了解這個,就不難理解秦腔為何要賣出如此高價了。有需求就有市場,報道中說有一位老總是秦腔迷,每年在這方面的消費就達10萬元。因此,不用擔心易俗社的生意會很慘淡。天價相聲、天價二人轉不乏消費者已經證明,在娛樂消費上“不求最好、但求最貴”者大有人在,不是說秦腔瀕危了嗎,這愈加會讓它的高價消費者產生消費稀缺文化資源所換來的快感。
因為有天價相聲、天價二人轉的存在,所以天價秦腔就合理,這種思維貌似合理,卻顯現出文化演出市場的浮躁心理。其實想一想,秦腔和相聲、二人轉在價格上還真沒有可比之處。道理很簡單,相聲和二人轉擁有幾位名氣極高的演員,想要觀看他們演出的觀眾數量龐大。不可否認,秦腔也有不少優秀的演員存在,但他們的號召力還不足以支撐用高票價來劃分消費人群。而且,天價秦腔帶來的一大弊端是,優秀演員在高檔場所演出,無疑壓縮了面向大眾演出的機會,這對觀眾流失嚴重的秦腔,又是一大打擊。
就生存狀態而言,相聲和二人轉的活力也遠遠高于秦腔。多媒體、報紙、網絡、電視等,都在延續甚至發揚光大這兩者的藝術生命,而秦腔卻在娛樂形態多元的狀況下,走向了功能性的“全面瓦解”。陜西省振興秦腔辦公室曾總結了六條秦腔瀕危的原因,其中有一條便是秦腔的演出場所高度萎縮,沒有了劇場,秦腔就失去了它賴以傳承的平臺。在秦腔生存如此窘迫的情況下,易俗社走高端路線、壟斷秦腔的優質資源,對保護秦腔有害無利。
易俗社劇場負責人張武宏也承認,“易俗社劇場在西安老戲迷心中,就是一座藝術圣殿。”如今,這座藝術圣殿成為只有少數人才能消費得起的會所,這讓老戲迷作何感想?
秦腔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門大眾藝術,任何以商業意圖抬高秦腔身價的行為,都會讓秦腔脫離百姓生活,加速秦腔的沉寂。陜西渭南曾推出“周末1元劇場”活動,每位觀眾只需花費1元錢,就可就近欣賞到演出,經費不足部分由政府部門和企業投入來彌補,這才是發展秦腔的正道,值得易俗社的管理者們學習和思考。文/韓浩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