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訪問廣州的《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曾引發觀劇熱潮,時隔一年,臺灣果陀劇場將于4月12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的《淡水小鎮》,同樣是一部充滿話題和關注的作品。該劇問世25年來,先后推出了七個版本,成為果陀劇場最長壽的名劇。今年1月,第七版《淡水小鎮》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連演三場,再創爆滿效應。《淡水小鎮》緣何這么受歡迎?原來,從原著劇本到成功的改編,歷版明星演員的演繹,關于《淡水小鎮》有著許多不能不說的幕后故事。
【緣起】
美國經典劇作成功移植
《淡水小鎮》改編自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的名作《我們的小鎮》,不過,這部劇作與中國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該劇制作人余大任介紹,編劇懷爾德曾跟著他擔任美國領事的爸爸,長期在上海和香港居住過。“懷爾德小時候就對中國戲劇十分著迷,他是梅蘭芳的忠實粉絲。看了中國京劇這么久,他很欣賞中國戲曲的寫意風格,舞臺上僅有一桌二椅,時空變化快,道具都是象征的。”
于是,在創作《我們的小鎮》時,懷爾德特別在劇本中寫明“本劇所有道具采用無實物表演的方法”。這部劇作后來獲得普利策獎,更因為其無實物表演的特色,而成為各地戲劇學院訓練學生的最好范本。
1989年,成立不久的果陀劇場也決定排演這部名劇。但導演梁志民覺得:“既然是‘我們的小鎮’,就必須用我們本土的小鎮,這樣才能夠直接跟觀眾發生關系,精準地呈現出原來的味道。”于是,梁志民把劇中的故事移植到了臨近臺北的淡水。
巧合的是,淡水有著與劇作中小鎮驚人相似的地貌,同樣是個靠山、面海,有一條鐵路的地方。侯孝賢的很多電影拍攝過淡水,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發生在淡水,蔣勛的很多文章寫過淡水,這個有著濃厚人文風情的小鎮,為該劇增添許多親切感和味道。“如果說陽明山是臺北人情感的高度的話,淡水是臺北人情感的出海口。”梁志民在改編的過程中,將劇中六分之一的語言變成了閩南語,更增添了這部劇本土氣息。
【明星】
張雨生蔡琴曾參與演出
《淡水小鎮》的第一幕“淡水風光”講述了淡水小鎮人們一天的生活,第二幕“小鎮姻緣”以陳少威、艾茉莉的相戀展開,第三幕“再見淡水”是艾茉莉婚后9年因難產而死,她的靈魂對塵世仍有依戀,于是祈求上天再給她一次重歷的機會,回到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天。
這部劇的三幕,時空跨度非常大,于是,編劇設定了一個舞臺監督的角色,類似于說書人,在每一幕把時間、背景交待清楚,把觀眾帶進臺上人的生活。余大任表示,這個角色的表達能力很重要,因此,《淡水小鎮》選擇的歷任“舞臺監督”演員中,都是表達能力很強、很會說故事的人,比如“相聲瓦舍”的馮翊綱、陶喆的爸爸陶大偉、著名主持人曹啟泰。
“蔡琴也扮演過舞臺監督,但因為她是歌星,所以別人是用說的,蔡琴是用唱的。她唱的這一版還出了發燒碟,是發燒友必買的。”據悉,這張碟在網上已經被炒到人民幣5萬塊。
在《淡水小鎮》的歷版演員中,還有一位明星演員不能不提,那就是張雨生,他出演了第二版的《淡水小鎮》,在劇中扮演女主角艾茉莉的戀人陳少威。余大任透露,張雨生與該劇的結緣源自于1993年,他報名參加了果陀劇場的戲劇培訓班,于是,受邀加盟了該劇的演出。后來,由此愛上舞臺劇的張雨生更為果陀創作了改編自莎士比亞《馴悍記》的音樂劇——《吻我吧娜娜》。
【更迭】
25年各版本各有看點
《淡水小鎮》本次演出在一千多座的大劇場,但在該劇問世之初,是一部從100座的小劇場演起的劇目。余大任介紹,25年中,《淡水小鎮》經歷了七次的版本改編,每版都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第二版由淡水畫家李永沱描繪的淡水暮色畫作成為舞臺主景,呈現了上世紀50年代淡水平靜甜美的意境,同時,該劇還設立“無障礙劇場”,首開舞臺劇以手語同步翻譯的先河。第四版增添了豐富的音樂元素,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后,備顯撫慰人心的力量。
本次在北京、廣州等地演出的為第7版《淡水小鎮》,為了便于觀眾理解,劇中閩南語演出部分將做出調整。布景上,更增添了由畫家創作的淡水油畫畫作制作的投影。而在演員上,曹啟泰的知名度自不必說,劇中的女主角蔡燦得從4歲就開始演戲,后來成為著名兒童節目主持人,如今她一直活躍于臺灣的劇場和影視界,已經出演了三個版本的《淡水小鎮》。
余大任特別提示,蔡燦得的表演是一大看點。“《淡水小鎮》這出戲有很多感人的畫面,但是最感人的一幕,大家一定要留意,是在謝幕的那一剎那。這一出戲的謝幕非常感動我,我自己在側幕邊看了三次,每次都起雞皮疙瘩。”
導演梁志民則透露,這次赴京演出的前一天晚上,果陀劇場的成員在臺北進行最后一次連排。坐在臺下看著這出陪伴了自己25年的作品,他看著看著,眼淚就流了下來。“大家都知道那是最后一次整排了,所以都在臺上玩真的,有很多真實的情感流露,那一次整排做得好棒!”這25年來,他為這部戲流了幾十次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