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定”學校要因人制宜
高考志愿填報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很多,但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東填報志愿時,考生能夠比較理性地對照自我條件和實力進行量體裁衣、度身定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對自己已經“圈定”的學校,考生除了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師資狀況、課程設置以及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之外,還要知道該校在自己的省(市、區)投放的招生計劃數和招生專業,搜集近年來目標學校在當地錄取的最低分、平均分、分專業錄取分以及實際錄取人數等數據。掌握了這些基礎信息之后,考生可以根據自己在省內的排名,在實力相當的基礎上考慮學校。一般來說,各個學校在某個省(市、區)投放的招生計劃、招生專業都有一定的延續性,每年的變化不會很大。考生如果基本“鎖定”了報考的學校,可以參考近三年(最好是五年來,可以看重近三年)來該校某些專業在該省的錄取分數線高出相應批次省控線的情況,結合自己的情況決定是否有把握報考。
三年的數據基本上能看出“大小年”的變化,2008年報考這一專業多少分有把握、多少分有風險,可在各個學校的招生網站和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上查看到往年的錄取分數信息。
二、填報要拉開志愿“梯度”
所謂志愿“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學校,由于多種因素,錄取分數高低不同而形成的差異。志愿梯度還包括專業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個專業,在錄取時形成的分數之間的差異,這種分數高低的差異被稱為“專業梯度”。
幾個志愿之間要按照“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的梯度進行綜合考慮。拉開“梯度”的目的,在于同樣的分數應該如何填寫院校和專業志愿,使得考生被自己所中意的院校和專業的錄取機會達到最大化。當然,考生向往的大學、城市、專業以及興趣愛好等這些有關自身的問題,在填報志愿之前首先應該明確。
三、“服從”與“調劑”不可忽視
目前重點高校第一志愿的錄取比例占到被錄取考生的90%以上,一般院校第一志愿的錄取比例也占到被錄取考生的80%以上。除了在招生章程中明確公布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部分熱門院校外,建議考生不要把熱門院校作為第二志愿,因為這類院校第一志愿的考生生源十分充足,一般不會錄取第二志愿考生。
在錄取中,往往會有這樣一種情況出現,正好處在調檔線的考生被錄取了,而分數高者反而被退檔。究其原因,除了專業志愿缺乏梯度、熱門專業志愿過于集中之外,在志愿表上選擇“不服從調劑”導致落榜也是原因之一。因此,選擇“服從調劑”可以增加錄取的機會,降低因第一志愿落空帶來的風險,這對考分競爭優勢不明顯的考生應該是有利的。特別是平行志愿填報方式,更應抓準前三個志愿的填報院校。(其實第三個院校的機會已經很小了,除非分數突出)
有些高分考生由于擔心自己被調劑到不想就讀的專業,在填報志愿時往往選擇不服從調劑,事實上,許多學校的招辦老師會選擇專業傾向相近的專業為考生進行調劑。
從考生填報志愿的情況來看,有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的傾向:一種是“死盯住”幾個專業,比如在幾個批次的院校中均只填報青睞的一兩個專業,且不服從專業調劑;另一種漫無邊際地“撒網式”填報,比如第一志愿側重經濟類專業,第二志愿又偏向電子信息類.
建議考生如果不能準確定位自己的專業志愿,可選擇大領域的相關專業,比如化工材料類、土木建筑類、機械類、電子信息類、管理類、社會科學類,等等,在這些大的專業門類中進行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