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劍一飛驚天地,有賴俯首筑巢人。第二炮兵某工程技術總隊便是為大國長劍筑巢的英雄部隊。戈壁遙遙,山巒重重,一代代官兵在筑就令人稱奇的“地下長城”的同時,更積數十載之功打造出與自身使命任務相得益彰的宏大“文化工程”。他們的成功實踐經驗,給我們諸多有益的啟示。——編者
哲人說:文化是抵達心靈最近的路。在新的歷史時期,多元文化交織融匯,先進文化的“心路”如何抵達部隊官兵的心靈彼岸?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開展什么樣的文化活動,營造什么樣的文化環境,無疑是一道令人追索不已的時代課題。
走進導彈工兵的工地,走近倚天長劍的陣地,記者仿佛踏上一次充滿發現與驚喜的文化之旅。以“堅定政治信仰,獻身導彈事業,啟發人生智慧”為鮮明特征,第二炮兵某工程技術總隊黨委把軍營文化梳匯成一條大河,日夜不息地流向最需要澆灌的地方。
青春與奮斗有個約會
——打造工區文化的勵志品牌
2008年大年初一,一位上級首長到總隊所屬勘測營工區,官兵們正頂著風雪、喊著號子,在陡峭山道上抬運幾百公斤重的工程設備。
為了按時完成某國防工程,官兵們夜以繼日,不少人患上了各種職業病。首長不禁流下淚水:“過年了,也擠不出點時間安排些文化活動嗎?”戰士們笑著報告:“首長,文化在我們心中!”半年后,這位首長收到戰士們集體創作出版的書——《征戰風采錄》。
在這個總隊隊史館,一排排、一本本沉浸著汗水的“自傳”,講述著占領了文化高地后,官兵們的精神追求。累計數千萬字的書籍,小處落筆,直抒胸臆,微言大義處,深蘊著導彈工兵的精神世界。
作為這個總隊文化建設的一個橫截面,這些書籍直觀地告訴我們,對于軍隊而言,文化可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蹦蹦跳跳、說說唱唱。文化的力量,在于潛移默化,在于滴水石穿。讓官兵們在“體驗式文化”中記錄自我、觀察自我、超越自我,這種文化的力量會影響一生。
某安裝團在海拔數千米、零下40多攝氏度的西北高原施工中,颼颼的冷風如刀子般刮過,手往鐵架上一沾就能撕下一層皮。面對嚴酷的環境,官兵們寫下了大量勵志文字。“選擇了高山,就選擇了坎坷;選擇了機遇,就選擇了風險;選擇了軍營,就選擇了艱難。”戰士筆下透出的風骨,是青春的情感,更是勵志的力量。
戰斗的青春就這樣被點燃。官兵們挑選自己撰寫的部分作品自編、自導、自演,制作成視頻短片、動漫作品,改編成小品、相聲、快板等文藝節目,在上下工地的途中,在工地大篷車上循環播放,文化建設與施工環境情景交融。記者從陣地文化信息車上的一大摞光碟中隨手抽了幾張,《團日》、《黨員“牛三牛”》、《女兵不哭》、《喊山》等一個個短劇,無不充滿質樸的工地生活氣息,無不折射著青春為祖國導彈事業燃燒的熾烈情懷,呈現出一種根植大地厚土的生活狀態,也托舉起一種仰望蒼穹的文化魅力。
文化的色彩,是一支軍隊的思想色彩;文化的格調,也是一支軍隊的精神格調。這個總隊黨委認為,官兵的政治信念、思想觀點,總是沿著抽象到具體、感性到理性的脈絡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文化載體生動鮮活,最易引起共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幾年,這個總隊黨委以“大山文化”為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穿針引線,并結合主題教育和專題教育,根據戰略導彈部隊特點形成了“山字經文化系列”:向大山報到,忠誠使命;以大山為伍,熱愛陣地;讓大山作證,崗位建功;為大山喝彩,無上光榮……并以此為主題組織官兵自編自演文藝節目,開設“士兵講壇”講述大山故事。
大學生士兵烈士羅琦,倒在工作崗位上的第二炮兵優秀士官付軍長等一批先進典型,正是在這一文化載體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導彈官兵的杰出代表。總隊定期舉辦“感動總隊”頒獎晚會,“讓典型成為舞臺的明星,讓明星成為生活中的明燈”,歌曲、舞蹈、小品讓人動容,催人奮進,文化工作在激情燃燒的工地上發揮了巨大功效。
“文化勵志作用巨大,時刻提醒我們崇尚敢打必勝的信念,自覺實踐忠誠于黨、獻身使命的價值追求。”某團政委楊宏偉說。
“軟實力視野”下的琴棋書畫
——打造有文化有內涵的兵陣
2009年10月1日,國慶大閱兵。工程技術總隊戰士業余軍樂隊走進天安門廣場,演奏了一曲曲高亢的樂曲。今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這支隊伍再次亮相……
不僅如此,這支隊伍曾赴英國愛丁堡參加世界軍樂節演奏,曾4次代表第二炮兵參加南昌軍樂節和上海軍樂節。
走出山溝,這群原本卷著泥褲管揮鎬舞鍬的士兵,就這樣走向山外、走向世界,以不同凡響的藝術素養,從“天蒼蒼、野茫茫”的環境轉化中,成為陽春白雪高雅藝術殿堂的座上賓。
“文化沒有隔閡,它就在你心中,只要你愿意!”總隊副政委李明說,搞文化建設要著眼培育人——讓官兵在提升藝術層次中提升全面素質,這是建設現代化軍隊的題中應有之義。
社會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軍營文化不能自甘為“世外桃源”,被時代甩遠。軍營有軍營的美,軍人有軍人的審美,在走好“大眾化”之路的同時,也未嘗不可走出一條專業化“星光大道”,讓官兵在藝術熏陶中成長、成才。
多年來,一大批享譽軍內外的著名作家、歌唱家、書法家、運動員等各界知名人士,成為向官兵們傳播文化的“客座教授”。他們近距離言傳身教,讓大伙受益匪淺。
物理學中講,“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以群眾性為基礎,以專業化為牽引,總隊基層文化快車擺脫了原先低層次循環,普通官兵離“藝術殿堂”越來越近。
在這個總隊,戰士業余文藝演出隊、籃球隊、軍樂隊3支文藝“輕騎兵”作用凸顯,已經成為弘揚先進軍營文化的“排頭兵”,開展基層文化的“領頭雁”,鼓舞部隊士氣的“沖鋒號”。總隊每年組織文藝骨干下部隊、上工區進行巡回演出,幫助并帶動基層連隊開辦“坑道音樂會”、“山溝運動會”,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總隊特色、文化品位極高的“導彈工兵文化”。藝術“酵母”在基層生根發芽,新型藝術人才更迭而生。
近年來,總隊戰士業余文藝演出隊多次在全國歌唱、舞蹈和曲藝大賽中榮獲大獎。2006年代表第二炮兵參加全軍業余文藝會演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創作的50多個節目在全國全軍各類比賽中獲獎。戰士業余籃球隊10次代表第二炮兵參加全國、全軍比賽,均取得驕人成績。2007年11月,他們代表第二炮兵參加全國“賀龍杯”籃球公開賽總決賽,奪得季軍,為軍隊爭得了榮譽。
幾年前,當別人還停留在打牌、下棋、看電視時,總隊已率先建起了健身房、卡拉OK廳、連隊圖書室;當別人還滿足于鑼鼓、快板、電子琴時,總隊已擁有了集采編、視聽、錄放于一體的演出設備和場所;當別人剛裝備錄像機、VCD時,總隊又開始制作多媒體課件、拍攝電視專題片、安裝大型電子屏幕。這些凝結著總隊官兵智慧的文化軟實力,在“潤物細無聲”中蘊藉著無窮的魅力。
如今,該總隊每個團都有業余軍樂隊、演出隊、各類球隊和藝術設計、文藝創作人才,每個營都有書畫組、板報組、宣教組和影視評論組,每個連隊都有教歌、美術、寫作、體育骨干。
這么多年來,從該總隊走出劉洪彪、江宛柳、楊奕等眾多文化名人,先后有10多名戰士通過參與文化環境建設,退伍后進入省(市)一級書協、畫協、美協、作協、舞協,許多官兵成了“戰士畫家”、“園林專家”和“景觀設計師”。
專業化的文化既引導激勵人,又培養鍛煉人。總隊政治部主任裴長青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包含“文化力”指標,一支軍隊的“文化力”也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軍營有圍墻,文化無界限,“軟實力視野”下的琴棋書畫,是文化,也是戰斗力。
讓軍營熱土隆起精神高地
——打造軍事文化的基層家園
近5年間,全國、全軍有數百批次的參觀學習團到這個總隊取經。來時,他們心懷好奇:這支部隊是如何把文化工作搞得如此風生水起的?走時,他們依然好奇:我們投入不比你們少,為何效果不如你們好?
帶著問號來,帶著嘆號走。總隊政委周建波引用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中一句話作答:“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鋒利的刀刃。”
誠然,軍營文化環境和營區綠化、營房建設、生活設施配置一樣,是部隊的基本建設,需要一磚一瓦扎扎實實地建,需要一定的經費投入和精心規劃。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建為看”和“建為用”分水嶺,而這個前提是對文化的內涵加以理解,對官兵的需求加以分析,對時代的要求加以總結。
文化不是景,文化是魂。檢驗一個文化項目是否成功的標準,是看官兵們是否“文化了”,而不是“被文化”——如果文化建設不能達到啟迪心智,而僅是取景造勢,那就與文化初衷南轅北轍了。這些年,這個總隊文化環境建設的原則是:硬件軟化成軟件,物質軟化成精神。符合這個原則的投入,不符合的一分錢不投。
這個總隊營區所在地,自唐代以來就是一座營盤,唐朝大將徐懋功、宋代名將岳飛等都曾在此駐軍,留下不少歷史遺跡。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不正是弘揚我中華民族、中國軍人尚武精神的最好載體?
他們在營區古營盤遺址上建起了徐懋功策馬揚鞭像、岳飛手書《出師表》碑廊,以及即墨破圍、赤壁之戰等古代經典戰例浮雕墻。在中心花園里建起了軍人德育墻,分愛國、道德、勵志、勸學、慎戒、求是等6篇,介紹鞠躬盡瘁、臥薪嘗膽、精忠報國等36個成語故事。官兵漫步駐足,鑒古知今,明心見性,耳濡目染。源遠流長的古老中華軍事文化,被濃縮,被提煉,被塑造和凝結在一座21世紀的紅色軍營里。
營區醒目處,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標語墻熠熠生輝,雷鋒、蘇寧、李向群等8位英模群雕巍然挺立,總隊2008年參加郴州抗冰救災和汶川抗震救災的巨幅宣傳畫驚天動地。
營區干道上,懸掛了近百個文化廣告燈箱和橫幅標語,樹起了“東風”、“功勛”等主題雕塑,制作了“戰神賦”“世紀柱”和各種戰斗格言石刻,官兵時時處處都感受著軍旅雄風的熏陶和感召。
一個塑像一段故事,一面浮雕一段歷史。這些數不勝數的文化藝術形式,播撒著理性的光芒,陶冶著官兵的情操,教育官兵時時牢記使命職責。置身于這樣的營區,除了那種沁入人心的軍營之美,更有一種歷史的縱深領悟和文化的榮譽濡染。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總隊在文化建設上的投入和規劃,實現了與社會時尚文化相協調、與官兵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與駐地人文環境相吻合、與提升部隊戰斗力相一致的目的,全體官兵受益匪淺。
2002年,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總隊隊史館在營區落成。隊史館門前,矗立著“開拓”、“跨越”兩座石雕;跨進門里,便跨進了艱苦而輝煌的戰史,便抵近了“忠誠勇敢、臨危不懼、沉著堅毅、不辱使命”的總隊精神。
這是一方軍營熱土,更是一方精神高地。總隊長王啟繁告訴記者,官兵們在先進文化的熏陶下,不但堅定了愛軍習武信念,也為催生戰斗力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近幾年來,總隊官兵高度分散在廣闊地域施工,不僅做到了無刑事案件、無軍民糾紛、無嚴重違紀,部隊黨風廉政建設、施工能力、信息保密等10多項工作,還走入了全國或全軍先進行列。部隊承建的數十項國防工程均被評為優質工程,10多項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和國家樣板工程金獎。
(照片: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