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一:5月18日,六連《繼續保持艱苦奮斗作風》教育課,指導員金峰一不帶備課本,二不拿輔助材料,而是從團里借來光盤,把去年六連在野營駐訓比武中奪冠的DV紀錄片放了一遍。看到鏡頭中的自己帶著班組在烈日下揮汗如雨開設炮陣地,二班長閆磊若有所思:最近訓練怎么盡想著往樹蔭里擠呢?去年底剛當上士官的任揚,看到自己在五公里越野考核中接過了兩名掉隊戰友的槍,不禁為前段時間工作有些松勁而臉紅……整堂課金指導員沒講幾句,但課后官兵個個像上足了發條。
鏡頭二:“徐祝飛接受能力強,自學東西快,上次學習"磁座偏角"只花了5分鐘……”年初的“官兵互贊會”上,汽車連上士蔣鵬雷出人意料地夸獎了平日默默無聞的上等兵徐祝飛。課后,一直像個“悶葫蘆”的徐祝飛信心倍增,主動申請加入連隊新裝備課題組,現在他不僅擔任了首批新裝備小教員,上個月還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鏡頭三:6月10日,上半年“感動團隊人物”評選揭曉,三營報話班班長姚俊文因在專業考核中勇奪3項第一高票當選。在頒獎現場,官兵們朗讀了自己編寫的頒獎詞,播放了DV紀錄片。頒獎結束后,不少官兵暗暗給自己鼓勁:“我也要當一回這樣的"明星",讓大家為我而感動。”……
教育者水平再高,不能代替官兵的集體智慧;知識來源再廣,不能代替官兵的親身體驗;說服力再強,不能代替官兵的獨立思考。南京軍區某炮兵團這一組組鏡頭,讓記者再次感受到發揮官兵主體作用為主題教育注入的活力。
“只有讓官兵走進教育,才能讓教育走進官兵。”團政治處主任張寅華告訴記者,為了改變教育總是硬性灌輸的“一邊倒”格局,他們鼓勵官兵登臺唱戲,搭起“士兵講壇”、開展互動訪談、組織在線交流,并創辦《戰神文藝》刊物,開通“戰神”新聞、“戰神”廣播。形形色色的平臺,成為官兵自我教育的載體。
每次集體看電影前,“戰神”新聞都會公布新近評選出的“每周一星”,并把官兵的事跡拍成短片播放。每當看到身邊戰友出現在銀幕上,官兵們都會歡呼雀躍,那勁頭比看火爆大片還足。如今該團資料室里,滿滿幾櫥都是官兵自我教育的資料:自2005年以來,“戰神”新聞已播出252期,“戰神”廣播共播發稿件1.5萬多篇,《戰神文藝》已編印59期。
感人心者,莫過于情。自我教育緣何打動人心?因為這是官兵情感的真誠流露。前不久,五連《和諧內部關系,加強團結互助》教育課上,新兵老兵一人一個馬扎圍坐在連隊樹蔭下,展開熱烈討論。曾幾次因集合動作慢被老兵批評的幾名新兵向老兵們敞開心扉:“不是我們不想好,請再給我們一點時間;不是我們做不好,請再給我們一些機會……”理解萬歲。會后,集合站隊很少聽見老兵的指責聲,取而代之的是善意的提醒,新兵也有意強化了“哨音意識”。
心在花園,思想為種。在教育和官兵的互動中,炮兵團官兵們的思想花園就這樣變得繁花似錦。
記者還留意到,炮兵團思想教育課的最后半小時往往都留給官兵獨立思考。“像辦報紙一樣,教育課不能把戰士腦子塞得太滿,要注意留白。”有過辦報經驗的二營教導員李新勝用這個專業術語來形容,“半小時的留白,官兵深有感觸時寫上幾句心得體會,心中迷茫時及時找思想骨干聊一聊,搞一次教育就真正達到應有的效果。”
“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該團營院燈箱上,寫著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不須揚鞭自奮蹄,這才是部隊教育的理想境界。
群眾自我教育。運用民主討論、平等交流、思想互助等方法,引導官兵在自覺參與、相互啟迪中提高思想認識和政治覺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