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世界音樂教育大會”和“世界美學大會”先后在北京召開。這是我國藝術的一大盛事,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我們在藝術方面取得的成就。但是,真正在大會中與國外學者交流的過程中,才漸漸地發現我們的藝術教育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差距。有這樣一種說法,美育的發展成熟將歷經三個階段:藝術技術教育—>藝術素質教育—>審美情感教育。無疑,我們的藝術教育目前僅僅處在第一階段,藝術技術教育。雖然在這一階段,我們獲得了無數的榮譽。但是,卻使得我們的藝術教育沒能真正領略到藝術的內涵。這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藝術教育“被功利”了:高中以前的藝術教育就是為了高考加分的;大學的藝術教育是為了獲獎的。
不僅如此,我國的藝術教育還面臨著兩個極端:一是農村孩子們還在苦于沒有美術教材、音樂教具、藝術課的教師;二是一些原本對藝術很感興趣、很有天分的城市孩子,因為被家長過度強調“考級”、“證書”等“藝術成績”而最終喪失了對藝術的興趣。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目前藝術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學校藝術教育被邊緣化,形式單調,內容缺失,師資匱乏,有些地方的學校甚至連音樂、美術課都開不齊,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在偏遠農村學校調查時發現,有的小學生連國歌都不會唱,音樂課幾乎是名存實亡。為此,教育界人士呼吁:不要讓藝術教育成為城市孩子的專利。
在城市里,藝術教育就令人樂觀嗎?事實決非如此!被扭曲、功利化、成為升學“敲門磚”的藝術教育,同樣令人深感憂慮。
例如今年的暑期,在天津市各類校外藝術培訓班報名處,場景相當火爆,人山人海。眾多的家長不顧天氣炎熱排隊為自己的孩子報名。這些家長有的是真正希望孩子接受藝術與美的熏陶,但還是有抱著“讓孩子學特長、將來考證考級”的目的而來的。據一項調查顯示,天津市七成家長對藝術教育有“功利心”,純粹希望孩子接受藝術熏陶的家長僅占其中三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藝術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
其實,這種現象在城市里非常普遍。每年的藝術考試季節,各大院校的藝術院系門庭若市,有的大學僅考試報名費一天就收了200多萬元,藝術考試幾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藝術考試紅火的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全國人大代表、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鄒建平一語道破:現在很多學生報考藝術院校,并不代表他們就崇拜藝術、有藝術審美需求,一些毫無藝術感覺的學生往往把“藝考”作為進入大學的“敲門磚”。把美育納入國家的教育方針,作為與“德、智、體”并列的培養目標,是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著眼于百年大計。作為實現美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藝術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由于一切以升學為目標的功利主義作祟,藝術教育于是跑了調、變了味,失去了其應有的本質意義。
美育和藝術教育缺失,讓人心生憂慮;美育和藝術教育“過熱”,也讓人痛心疾呼。
我們看到,一些高中為了提高升學率,不顧學生興趣,盲目開辦藝術“速成班”,鼓動已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和家長走藝術特長類的所謂“曲線高考”的路子;部分高校不顧自身藝術教學資源并不充分的事實,爭相開辦、擴招藝術類專業,究其原因,除了藝術類專業高學費的吸引外,每年在全國各地舉行的“藝考”中獲取高額報名費,也是重要原因。
再來看一組國內和國外的對比。
美國,華盛頓的一個公共場所。這里經常舉辦大學生露天聲樂和器樂表演,表演水平一般,但家長和觀眾均報以熱烈的掌聲。毫無疑問,這極大地鼓勵和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發展潛能。
反觀我國,藝術教育的普及率一般,但學生藝術團體卻在國際屢屢獲獎,演出水平相當高,這是因為團體內相當一大部分是藝術特長生,他們不但有固定的排練時間,還經常聘請知名的藝術家指導排練。而這些社團的獲獎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所在學校的名氣,從而吸引更多的生源。就這樣,藝術教育漸漸披上了功利的外衣,藝術也成為陽春白雪,讓普通的孩子可望卻不可即。
扭轉藝術教育邊緣化和功利化的傾向,應當從學校的藝術教育抓起。就目前的學校藝術教育而言,課時并不多,投入并不大,開展起來并不難,關鍵需要一種重視、關心、呵護藝術教育的環境、輿論和氛圍。如果政府部門、各類學校的領導缺乏對藝術教育的基本理解和正確認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藝術教育邊緣化和功利化的癥結,我們的藝術教育將永遠停留在藝術技術教育階段。只有當美育發展到第三階段的:審美情感教育,美育的終極要義和素質教育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