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藝術的孩子,為自己整個人的內部建設與發展,開辟了更為寬廣多樣的道路。一切藝術,都不應該僅僅指向“技”,它一定是由“技”而誕生心靈、精神、思想的,它對孩子的影響與決定深遠異常。就我自己的教育實踐體驗而言,心靈、精神、思想的價值特別重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其決定著孩子將來實際生活中的幸福指數;另一方面,它會直接支持孩子在發展中邁出更強健的步伐并最終內化為孩子生命內涵最重要的那個部分。在接受藝術教育過程中,不僅僅指向一張證書,一次降分錄取,應該讓我們的孩子真正領會藝術的魅力。
音樂開掘人,賦予人,人因音樂而變得豐富、深邃、開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不敢說每一個孩子在一定的時期內,在別人的幫助下,一定能發生明顯的轉變;但有真切音樂體驗的孩子,卻具備了這種轉變所需要的非常重要的那種生命能源。他們的音樂體驗,會構成我們這些教育者克服困難、戰勝挫折非常重要的一份教育信心。作為父母,作為老師,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我們真誠的幫助下,這樣的孩子一定會度過眼前暫時的困難與局限,體驗到更為廣闊的人生實現與成功的樂趣。
我曾經教過一位學校合唱隊的同學,自打進入高中以來,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就很不理想,歷次考試在班中的位置都很靠后。進入高三之后,也看不到明顯的起色,父母為此一直都很著急。在和孩子父母多次交換意見的過程中,我對孩子的學習一直很有信心。這份信心并非盲目產生,也非為了鼓勵家長與孩子隨口說說,這份信心是基于我對孩子細切而真實的觀察。我觀察到孩子每一次演唱的時候,她都能深深地為樂聲所陶醉,她在樂聲飛揚中所呈現出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語言,都讓我深深讀到她內心的美好與祈盼。我知道她的心在音樂的大海里沉浸過,僅此一點,就比什么都重要,就是她有所轉變有所提升重要的心理基礎。后來這個孩子在高考中考出了優異的成績,實現了她夢寐以求的愿望。
作家張抗抗說:“音樂有點兒模糊,有點兒空靈。它無形無狀、無影無蹤,無法觸摸、無法品嘗,是一種流逝的時間,一種被曲譜固化的記憶。音樂被人吸納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個生命階段自然而然地傳遞下去,就變得永恒了?!?/p>
久觀畫作,我們的心為之而怡,神為之而遠
一幅畫可以和孩子的內心溝通關聯起來,有可能成為孩子的老師和朋友。欣賞一幅畫作,不僅和孩子的進取、成功相關聯,其實也和孩子生命中細小而切實的幸福密切相關。當我們進入一幅畫作的時候,我們會分明地感覺到生命的趣味與快樂。這種趣味與快樂的體味與獲取常常并不需要強大財富的支持。豐子愷先生有一幅畫作,畫的是在屋后綠竹的掩映下,三位好友聚在庭院方桌之前,他們品茶閑談,情意恰恰。方桌特意空下了一面,留給了一樹灼然而放的梅花。畫面右側是豐子愷先生的題款:“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梅花?!必S子愷先生用簡潔而蘊藉的畫筆,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將生命中切實而又重要的那種趣味與快樂展示給我們看。
豐子愷先生在《美術與人生》中曾說過一段重要的話:
形狀和色彩有一種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眾的心。例如春花的美能使人心興奮,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沉靜;人在晴天格外高興,在陰天就大家懶洋洋地。山鄉的居民大都忠厚,水鄉的居民大都活潑,也是因為常見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力的支配,便養成了特殊的性情。
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狀、色彩的,叫做美術。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繪畫,配合在立體上的是雕塑,配合在實用上的是建筑。因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人心的力更大。
這叫做美術的親和力。
藝術教育不僅僅指向一張證書
著名美術家熊秉明先生(他的父親是著名數學家熊慶來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一九八五年我在黃苗子先生家客廳壁上看到的只是二十八個漢字,而它們表現出了中國人在書法中的藝術追求……這里反映出中國人集體的憂患意識和浪漫精神,也陳述了個人八十年、九十年生命的睿智與良知?!?/p>
不僅如此,用心地拍幾張照片,看一場有內涵的電影,欣賞一場話劇,聽一次朗誦,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藝術的雋永與美妙。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說:“假使沒有那么多藝術家、作家,告訴我們如何用他們的眼睛來看世界,用他們的心靈來感受人生,我們自己并不見得有很多的方法,來感受人生,來觀察自然?!?/p>
教育幫助孩子,僅僅提出要求,立出規矩,還是不夠的。其實,更重要的是如何激發出一種生命動力,如何煥發出一種生命愿望;如何在孩子前行摸索中,為孩子提供一份能量空前、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我們不能只給孩子指出“終點”,更不能僅僅站在“終點”不耐煩地焦灼地等他叫他;我們應該成為孩子前行中的旅伴,而藝術教育中孩子所獲取到的東西極有可能成為他們前行中寶貴的行為動力與精神財富。
真正走進藝術的氛圍中的孩子,內心更活潑,更真實,更自由,更堅定,也更偉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