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本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在透過科技也有進展,我們的儲存空間無限大,可是儲存的時間卻相對的減少了,大概四、五年就要更換一次。可是過去我們用石頭、木乃伊的方式,可以儲存的東西是上千年。但是照片、Video、硬碟能夠保存的時間卻相對的較少,我們面臨的壓力不再是選擇的問題,最大的壓力反而是如何永久地保存資料,這是產業本身所造成的壓力。
產業的塬則很單純,奧地利的經濟學家熊彼得曾說,我們的概念就是創造性的破壞,每個新的產品進去市場時,都必須破壞前一個產品才能夠成功。
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更新更好的產品進入市場,但這表示儲存的媒材卻變成十分移動性,非常的短暫。這表示我們美術館必須不斷參與這方面的更新,不斷地改變儲存方式,要不斷地投資。美術館對這個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尚未準備好,到目前為止,我們在保存方式上的努力還不夠,產業必須思考如何將我們納入他們的創新裡面,不然我們所儲存的數位文化很可能就被消滅掉。
過去我們收集的消費性產物、文化性產物,都是靠機運的,有些被保存下來,有些則無。現在我們可以把所有文化產品用數位方式都保存下來,幾乎完全沒有限制的儲存空間及媒介,我們可以完全的記錄和保存所有的文化產品,包括作品跟資料等。
但是保存的時間相對的也減短了,我們需要不斷地轉化這些資料使其成為可以保存、儲存的方式。我們也必須創造新的架構及空間,讓我們方便搜尋這些資料。
從諾亞方舟的方式進化到搜尋引擎的方式,對于美術館的意義是什么呢?
這表示我們有多方面典范轉移的意義,美術館不只要收藏和選擇歷史性、類比性的文化產物,我們也要生產當代的、數位的文化產業。
儲存空間和時間之間的關係已經完全改變,對于解放式的使用者而言,藝術家和接受者之間也從被動式變成互動式的觀念。美術館不再只是諾亞的方舟,更是互動式的平臺。
每次有新的技術或文化的創新時,我們就會看到有新的儲存方式,因為數位化科技帶來的機會,我們看到儲存科技有非常大的進展。
文化傳統的諾亞方舟-博物館,面臨的挑戰
我想用以下八點來說明博物館面臨的挑戰:
第一點,類比的媒體必須數位化,如果類比的媒介被崩解了,數位的版本還可以被持續的保存下來,對于攝影作品跟錄像作品來講,這樣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第二點,這些類比的媒體,將它數位化后將來也要能播放,這樣才能夠在未來持續展出這些作品。
第三點,必須收集許多的裝置跟替換用的零件,如果沒有這些替換零件,我們沒辦法展現最塬始的風貌。
第四點,儲存的媒介和架構必須因應資料轉存的管理需求來做設計。
第五點,建立容易搜尋的資料庫架構,這樣才可以在大量的資料中,快速找到自己想要搜尋的資料。
第六點,必須要建立對外開放使用這些資料庫的管道,但要注意這個管道的技術和使用者的權利。
第七點,要建立選擇保存對象的作品的標準,如果沒有這些標準,那到底是誰來決定要保存哪些作品呢?就會變得很主觀。
第八點,把收藏品跟檔案數位化之后,要運用網路對外開放,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利用網路看到這些寶藏。
我覺得這是新媒體藝術很好的機會,因為新媒體藝術本來就跟書本不一樣,它沒辦法用一個實際的媒介為基礎,它沒辦法用傳統的媒介作一個好的呈現,所以我覺得數位新媒體在這方面會有很好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