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歐洲藝術教育管窺:批評探索是關鍵組成部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23 15:04:35 | 文章來源: 教研之窗

我隨中國藝術教育代表團去歐洲訪問,因我是美術教師,又是第一次出國訪問,所以對美術教育方面的情況更為敏感,感觸頗多,影響強烈。

一、博物館協助學校美術教育

中國藝術教育代表團一行18人,由德國杜塞爾多大市“德中文化交流中心”邀請去歐洲數國訪問。我們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德國的杜塞爾多大、亞琛、科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法國的里昂、巴黎及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等城市,參觀藝術博物館和美術展覽時,都會遇到大、中、小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在免費參觀或臨摹作畫。許多博物館在門口有學生免費的文字說明,有些售票處還特意問有無學生。許多國家的各類博物館、美術展覽在節假日還向全部參觀者免費,我們參觀盧佛宮是星期天,就免費。有許多博物館還專為小學生開設了畫室,其中有畫架、畫凳和其他教學設備,也是免費的。由此小事我們卻可以看到西方國家對青少年藝術教育的重視,其實質是對人才培養和精神文明的重視。

西方的這些做法,我們國家是否也能效仿呢?現在,國內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名人紀念等,越來越多,學生人群也越來越多,其中藝術生也與日俱增,這些都是國家興旺昌盛之大好事。可是,我們還畢竟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生活還很不富裕,而學生上學的費用卻不輕,特別是藝術生的負擔更重。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地,有些重要的美展和博物館,門票一次就是五、六十元,對學生即便是半價,也是很貴的呀!我建議從首都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和國家級的各類博物館帶頭做起,向學生再降門票或完全免費,再逐漸向上海、天津、廣州、武漢等大城市和省會城市擴張,用實際行動為國家的科教興國和道德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

從19世紀中葉開始,英德法等國的藝術博物館、藝術協會,就協助學校開展美術教育,極大地促進了工業進步。我國在19世紀末,康有為等人也曾大力提倡,在全國各地多設立博物館、美術館。蔡元培更是倡導向國民普及審美教育,“以美育代宗教”,認為西方各國所以進步如此,除重視科學外,尤其重視美術;他認為科學和美術是建設強大國家的兩大工具。我想,時至今日,先輩們的這些夙愿是可以逐步實現了。

二、從孩子們對名畫的評論想到的

我們在歐洲各大藝術博物館參觀時,經常碰到幼兒園阿姨和小學老師帶著幼兒和小學生在參觀,使我感興趣的是,那些阿姨和老師經常在認真傾聽和啟發孩子們對美術作品的意見和評論。孩子們對世界名畫的指點、評論,或許在成人看來似乎太幼稚、簡單了,但這種教學方式,從現代藝術教育理念上講,其意義可就非同小可了。

西方現代藝術教育,非常重視藝術批評,認為“批評探索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其根本價值是極有利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所以,無論是藝術專業教育和普遍中小學中的藝術教育,都將藝術批評列為四項主要內容之一。因為“藝術批評應該是對藝術作品的一種和諧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無拘束、無偏見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自我實現。”e實踐證明,藝術批評教學是極有活力、極為開放的活動過程,教師是藝術作品和學生之間的橋梁,也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對藝術作品自由進行審視評論,充分發揮想象力,挖掘自身創造潛能,展現自己的真實情感,從而培養其自主意識、獨立人格和創造才能。西方國家的政府和教育界認定:藝術批評是提高藝術教育質量的重要方式。

所謂藝術批評,就是美術欣賞與評價。其教學功能是分析、評價藝術制作的背景、過程,作品的內容、形式語言及優劣等。西方藝術批評教學尤其重視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直覺感受、真實情感和不同的意見。其次是對現代藝術作品的審視評價。“藝術批評一個最重要的功能是:確認新的藝術,使之能被理解并得到公正的評價,不論這些新創作的藝術如何怪誕,不符合藝術標準,甚至逆潮流。對文藝批評家來說,當代的藝術最為重要,昨天的藝術已經歸于藝術史。……如果教師和學生不能掌握目前正在流行的藝術,那他們將不能得到唯有藝術批評才能帶來的獨特的好處。”

同西方相比,我國的中小學的美術課及綜合性大學的藝術素養課,甚至于一些美術院校,只有美術欣賞而無美術批評教學。其內容大都是作者及創作背景介紹,作品內容形式分析,藝術審美欣賞等;其教學法則多是教師單一講授,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方向是單向的,非雙向的,即重在知識目標,忽視人的(學生)目標。這種以知識、教師、教室三者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既抹煞了美術的學科特征,又不利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因此,增加美術批評是我國美術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

三、訪問巴黎美術學院

10月26日我們去訪問巴黎美術學院,由該院國際學術交流部的負責人帶領參觀了作品陳列室、展覽大廳,油畫、版畫、裝飾設計藝術教室,并在學術報告大廳同校方進行了座談。

該院始建于17世紀,現有學生600余人,學制五年。外國學生考取該院的主要條件,一是法語,二是年齡不超過26歲,每年春季招生,10月份人校。當時該院有8名中國學生,并有中央美院的一位雕塑教師應聘任教。

訪問該院之后給我的突出感覺有兩點:一是輝煌的歷史,從學院建筑及作品陳列館可以強烈地感覺到。其二是自由開放的現代教學。(1)在參觀課堂教學中,我們問同學:對作業教師有何教學要求?回答是因教師而異,多是無具體要求,學生自己感到滿意或教師也認為好就成,如師生雙方看法不一致則以學生意見為主。學生們的作業,基本上都是用現代派表現手法,自然是各不一樣。就每個同學而言,同一作業對象,也是采用多種手法去表現,是以研究探索為目的,而不是為了完成一次作業。從時間上看大都是中短期作業。(2)在一間大廳,有七位同學正在搞行動藝術表演:有兩個同學身披黑布,頭戴模型牛頭,裝成一頭長有長犄角的公牛,另一位同學在牛前面抖動紅布引逗,其余四人,有的敲鼓,有的打擊其他樂器,有的呼叫助威,人與牛都在使勁舞蹈呼叫,加上鼓樂之聲,熱鬧非凡,如同中國農村的鬧社火。校方負責人介紹說,這些同學的創作要去西班牙訪問表演,現在正在作準備。這種教學情況,使我想起了在上個世紀40年代,英國美術史學家赫伯·里德,在《通過藝術的教育》一書中提出的美術教育的“民主原則”和“統整方法”。赫伯·里德的教育思想曾長期地、強烈地影響著西方美術教育。(3)學院展覽大廳展出學生風景寫生作品,有油畫、水粉、水彩,作品基本是寫實技法,據介紹全是臨摹風景照片而成,很少有現場寫生者。我們甚感疑惑,問及校方負責人,回答很明確:西方現代派美術已走到了盡頭,所以,現在又開始重視造型寫實基礎訓練。

四、西方現代派美術的境遇

西方現代派美術,從19世紀中葉興起,發展一百多年,到了20世紀的60至70年代,逐漸呈現出衰落,隨之,后現代主義出現,其發展景象即變化多樣,又撲朔迷離。我們在參觀各國大型藝術博物館和美術展覽時,在陳列古典主義、印象派和浪漫主義作品的地方,參觀者總是摩肩接踵,前擠后擁,而在現代派作品的地方,或觀者稀少,景象冷落,或到去之后,粗粗瀏覽,匆匆而過。比如盧佛宮、奧塞博物館和蓬皮杜現代美術館,前二者和后者的情況即截然相反。在各大美術館中,有不少青少年和老年人在臨摹古典派和印象派作品,從未見到有人臨摹現代派作品。美術作品無人臨摹不一定是不好,但少有人觀賞和接受就絕非好事。

在訪問期間,我注意到在飯店、賓館、商店和公共場所中,懸掛布置的繪畫作品,多是寫實和半寫實半抽象的風景、靜物畫和裝飾畫,而現代派繪畫作品極少。就此問題我多次問及三個翻譯,回答幾乎一致:西方老百姓大多數還是喜歡寫實的或半寫實的作品,近來在家庭中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布置具有田園抒情的寫實風景畫。現代派作品多是在展覽會和陳列館中。

我們在杜塞爾多夫和巴黎時,多次和藝術博物館、社區藝術俱樂部和美術院校的負責人,談及美術教育的情況,了解到西方青年人到美術院校學習,大多數是選擇建筑藝術和裝飾設計藝術,而只有少數人去學習純藝術性美術,因為沒有什么出路。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英國、德國的思想和教育家,就明確批評指出:當時各國美術院校培養的所謂“有教養”的純藝術性的美術家太多,而適應社會生活需求的應用型的美術人才太少,此種情況阻礙社會的發展。之后,各國開始大力發展以工業應用美術為重點的美術教育,掀起了引世界注目的美術教育運動。到了20世紀中期以后,情況就完全改觀,并收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與西方各國相比,我國專業美術教育的情況卻正相反,無論是學校性質和專業設置及招生人數,都是以培養純藝術性美術人才為主,工藝應用美術人才培養為數極少。近些年來,雖有改觀,但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遠不適應社會之需求。實在說,目前我國純藝術性的專業美術家已經夠多,將近過剩了。十多年前曾有學者在《美術》雜志上發文,對此種情況鄭重提出:《當代美術教育向何處去》,慧眼所識,極有見地。

西方美術教育的歷史與現狀,經驗與教訓,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以加速我國美術教育改革,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大批量的高素質人才。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