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玩積木,堆積了推倒,推倒了再堆積,忘我于藝術創造。
王懷慶起先注視紹興民居木梁木柱的構架,由于白墻的襯托,那構架縱橫穿插,傾斜支撐,充分顯示了力度的強勁,并自成宇宙一統。由此前進,他又愛上了明式家具,桌、椅、板凳……結構更為精密,每件出色的家具不止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更是一家之主,一國之主,他于此看到"大明風度"(他的一幅作品)。
然而他并非為家具而迷戀家具,或拜倒于文物的石榴裙下,他動手拆毀精確的大匠之構建,他看明白了構建之為構建,自己要重新構建了,他以童心發展民族的傳統,孩子敢于以積木構建大廈。
王懷慶從美術學院附中,大學,到研究生,受過嚴格科班鍛煉,早年的具象油畫"伯樂相馬"及"搏"等贏得了他在美術界的實力派威望。后去美國兩年,他說他是帶著我的兩句話上飛機的:"只有中國的巨人才能同外國的巨人較量,中國的巨人只能在中國的土地上成長。"我說話總多偏激之詞,但王懷慶倒真的又回到了祖國大地。尋尋覓覓,他也在東尋西找,探索古、今。他長期馳騁于油畫彩色繽紛的疆場,后來卻鐘情于黑白視野了。這個切入口起先很窄,別人擔心他只在桌椅間討生活,前景堪憂。這個切入口像一個山谷的入口,進入之后也許是絕壁死谷,將大哭而回,或柳暗花明,將發現新大陸。近十年的鉆研,這個王懷慶之谷顯得愈來愈開闊了,他從明式家具的啟示進入鋼筋鐵骨的鑄造,而他的鋼筋鐵骨的藍圖卻始于任性的、童心的揮寫,冰冷的軀體不失丹心碧血。碧血,我感到他藝術中潛伏的悲劇意識。他的"夜宴圖"表現曲終人散,煙飛灰滅,黑色的幽靈在傾吐"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的昨日豪華。這一曲悲歌依附于黑色塊面的跌宕,線形之巨細對照及橫斜蕩漾,古典詩詞或現代曲調被譯入了形式的節律。他的近作更多表現對傳統觀念的拆與結的大變革,大伸縮:一張瘦的桌子的橫、豎身段聯袂繪出了一個清癯的老人,一把長劍從天而降,是威脅?是衛護?情勢嚴峻(兩個時間里的一張桌子);雜技的椅子功在驚險中步步登高,視覺的惶惑伴隨著心態的懸念(椅子功);椅背椅腿擠擠如林,疏疏密密好風光(橫豎,二聯幅);小板凳厚實如墩,霸占了整個天宇(小板凳);滿目縱橫,被拆散的家具之臂腿正在尋找新的安身立命的家園(尋找);橫斷的桌面,烏黑從高處壓迫深紅的空間,細瘦的腿齊力支撐,歪歪斜斜,幸有兩道上升的黑支柱,平衡了畫面宇宙,朱紅小色塊是燭,是眼,是心臟,是濺撒的血(足);三聯幅"金石為開"是鳴金,是短兵相接,是力的攻擊,不惜粉身碎骨;三聯幅"大音無聲"疑是失落的山野,難辨荒漠斷崖,卻有急流奔瀉,齊白石步入山林,聽到了蛙聲十里出山泉,王懷慶爬上當代人才能到達的層面,用視覺感受人間萬籟。
西方的克萊因(Kline)、蘇拉日(Soulages)等不少畫家均在揣摩,吸取我國書法的黑白構架,而王懷慶的構架不只是單一的形式規范,因民族的魂魄,石濤的心眼,都啟示了王懷慶探索的方向。我對其作品的感受或聯想未必是作者的暗示,作者竭力發揮"黑"之威懾力,強調黑與白的交織,推敲肌理的鋪墊,經營無聲有序的生存空間,以孕育童心。
我曾寫過一篇短文《疾風勁草說王懷慶》,我們曾屬同一單位,因之"文化大革命"期間深識王懷慶,今見其新作,信乎風格即人格,其強勁的結構觀念正在步步展拓,其作品中的赤子之心日益鮮明,他默默拚搏,藝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