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語境中的藝術環境和藝術市場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擴展,今日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文化生活方式已經和世界趨于一致。文化生活方式包括藝術的發展特征或者說它的生態結構。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藝術發生的重要變化,不僅僅是藝術觀念、風格、樣式的變化,而且是整個藝術的生態結構,特別表現在美術館的迅速發展,藝術市場、畫廊和藝術拍賣會的活躍,藝術家工作室、各種非盈利機構和空間的增長等方面,這些方面已形成一個新的生態結構。同時,又表現出相互交叉混合的特征。這種生態結構內部的互動運行,顯然產生了驅動當代藝術創造的活力。同時也為美術館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從藝術的創造模式還是藝術的交流模式,無論是藝術機制的運轉還是藝術家的選擇,都必須面對越來越多樣的文化語境。中國藝術市場的開放和不斷求新的品質,使中國的美術館必須面對不斷變換的文化格局,尋找并調整自己的經營模式及理念,才能與社會文化心理和公眾的審美趣味保持緊密親切的聯系。
美術館在當代語境下的角色
在當代語境下的美術館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美術館已經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之一,國內各地興建美術館、博物館的速度就像雨后春筍,而傳統意義上的美術館也不斷地因新的觀念和規則所升級,甚至美術館作為藝術展示的主場角色正在被其他的社會空間和生活現實語境所消解。因此,美術館在當下的現實生存中面臨著多重的挑戰。
后現代社會語境中,美術館逐漸被社會事實所驅動。當代藝術展覽在形式方法上的不斷更新和在展覽現場上的不斷變化,為剝奪美術館傳統社會領地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美術館逐漸被社會各個層面所認同,而并沒有走向它自身的終結點,美術館在當代社會中的必要功能和作用被主流文化所認同。另一方面,美術館也紛紛把大門打開,美術館的圍墻再也不是牢不可破,功能不斷輸出。美術館主動變身為“無墻”的美術館,把美術館的功能推廣到社會各個方面。最近幾年廣東美術館已經開始不斷嘗試著把展覽做到社會各個領域,如2003年由廣東美術館策劃的“勞動與人生”的展覽,就是在廣東的一間女子監獄做的,公共教育策展人跟監獄的勞動者共同做作品,請藝術家跟這些勞動者講述、溝通,教他們用紅色的紙張剪成一個人,綁在氣球上飛出高墻,整個場面非常感人……
美術館的公共性
如何使美術館具有公共性,成為美術館人共同探討的話題。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說:“‘公眾的美術館’是美術館建設的最高階段。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調動許多手段,比如展覽策劃上主題鮮明,展示上豐富多彩,并且要通過藝術教育打通藝術創作與藝術接受之間的隔閡。”
傳統的美術館多注重典藏、展示和研究的功能,自20世紀下半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終身學習”觀念以來,美術館的教育理念也跟著產生很大的變化,構成社會成員學習活動的中心,并重視其自主性學習的觀點,使美術館重新審視及改善以往啟蒙主義“傳授”式的方式。相對而言,以往過于推崇藝術品價值致使一般公眾產生疏離感的“藝術殿壇”型,或只將作品視為過去遺產予以收藏保存的“倉庫”型和“寶藏”箱的美術館,未能實現美術館的公共性的使命,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文化的快速轉變,這種模式已不再能適應公眾的需求?,F代社會講求溝通、學習、思考、判斷,強調美術館與公眾之間的互動關系,要求其所策劃或舉辦展覽的基本的出發點必須把公眾的理解與參與放在第一位。美術館在社會發展中扮演更主動積極的角色,需要進一步擴大公益教育的社會階層,打破美術館與社會大眾的隔膜,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為人服務。
美術館的公共性,主要是指美術館成為公共文化資源,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美術館的文化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凸顯美術館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識傳播的功能。美術館在實踐公共性的職能中,承擔起文化建設和傳播的社會責任,為市民的社會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設服務,并且通過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擴大文化的社會影響,與此同時,美術館的公共性也是“以人為本”精神的體現。在當代語境下,美術館作為社會文化傳承與建設的一個載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公共性成為美術館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成為考量美術館業務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就美術館的公共性而言,它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美術館必須與時俱進,與更為鮮活的文化實踐與理念交織在一起,我國的美術館在當下語境中如何實現美術館的公共性方面已經作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如中國美術館在2007年舉辦的“美國藝術300年:適應與革新”大展,無論在策劃、展示、學術、教育等方面都呈現出許多亮點,這是中美藝術交流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深層次的合作,建立了美術館與世界知名藝術機構交流的渠道。在這次展覽中,中國美術館廣開思路,通過獲得企業資金贊助,使10萬名大學生免費走進美術館、走近高雅藝術,實現了公益性機構、企業、觀眾三方利益的共贏。此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社會反響強烈,參觀人數超過20萬人,其中,大學生占到一半比重。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績,得益于此次公共教育項目的成功運作?!懊绹囆g300年”展覽的公共教育活動為美術館在當代藝術生態中,如何借助社會各方力量,通過各種活動支持公共教育事業的發展,積極探索美術館公益性活動資源與社會資金資源的對接,擴大了社會影響力,凸顯了美術館的公共性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鑒。
鑒于藝術的包容性和無國界性,廣東美術館還成立一個專門面向駐廣州外籍人士的會員組織。為豐富居住在廣州的國際人士生活,促進他們對藝術的接觸,同時也為他們彼此之間提供更大的交流空間。20位“名譽會員”分別來自各大領事館和重要商業公司要員。美術館為俱樂部成員組織了不少形式豐富多樣、內容充實新穎的活動,既有藝術知識講座,又有輕松交流的下午茶,還有各種酒會和慶典活動,特別注重向會員提供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外藝術知識和當前最新的藝術信息。通過一系列的公眾推廣活動和有針對性的展覽,同時也在媒體的大力支持和宣傳下,使社會對美術館的認知度大大增加,美術館與大眾的距離越來越近。
隨著時代而改變,美術館的內容、功能及角色也必將隨之發生變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現代美術館的運作即是其公共性的實現過程,這就為美術館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術館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藝術的普及、教育和推廣上。這昭示著今天的美術館已經從被動的展示轉向主動的引領,由幕后轉向前臺,美術館的公共性問題將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探索。
(作者系廣東美術館對外公共事務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