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人滿為患”這個詞語。對于正在逐漸走向永久性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藝術機構來說,這個詞語將在今后很長的時間內困擾他們。
人滿,當然絕非壞事。公共文化藝術機構的目標本來就是傳播文化,傳播真善美。參觀者越多,則傳播的有效率越高。但是,并不能一概論之。遺址性博物館限制人流以保護遺址的提法已經獲得廣泛認同,那么對于同樣不可再生的文物,顯然也應該有很多保護策略上的顧慮。我們并不希望上海博物館書畫館里,川流不息的人群讓那些感應燈永遠亮著。
其實我們早該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所有的公共藝術展覽機構都有免費開放日,如果它們平時接待的參觀人流量可以用“冷清”來形容,那么這些免費開放日就配得起“洶涌”這樣的詞語。問題在于,以后很可能“洶涌”成為常態,這些機構、空間是不是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和各種突發情況下的預案?
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比如就在上海美術館,一個幼童差點在齊白石的畫作前小便。這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個案,卻折射了我們普遍的擔憂。因為文物、藝術品未經保護措施就進行展出的現象并不少見。上海博物館雕塑館里那些青銅器、那些漢魏唐宋的石刻像,很多都沒有玻璃罩也沒有安全欄。假如這個打算隨地小便的孩子目標對準了青銅鼎,該如何是好?
我們并不是在揣度,進入博物館、美術館的參觀者都缺乏足夠的修養,但是哪怕有萬分之一的人萬一不小心,免費開放就可能成為文化災難。我們無法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概率冒險。人滿,是免費開放必將帶來的客觀結果。我們希望這個結果別變成“為患”的誘因。
但是,繼續用價格杠桿將一批人阻擋在博物館、美術館之外的辦法也并不公道。我們不應假設,民工對文物的敬意就不及西裝革履的白領。無論是精英還是乞丐,都有權利站到那些文物、藝術品面前。
免費開放,不僅具有文化意義,也是一次體現社會平等的機遇。而文物、藝術品的保護同樣重要。我們希望,在購置足夠的硬件設備、制定出翔實有效的預案并反復演習之前,免費開放最好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并且,免費開放之前,也應該有廣泛的社會宣傳、參觀禮儀普及配合。這樣,或許能避免免費參觀尷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