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外聯局“中國藝術品走出去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摘錄)
近幾年,伴隨著中國古董繼續在國際市場走紅的同時,以中國油畫為主導的當代藝術品也在國際上風生水起。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相一致,中國藝術品的國際效益日益顯現,這些國際效益也提升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地位,用藝術作品展示了中國強大的軟實力。但是,在與國際交往中,其中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回避,值得探討。
以油畫、雕塑、影像和水墨等形式的當代藝術國際化問題,隨著其在國際市場上走俏而日益受到關注。最大的問題在于藝術話語權的歸屬性。20世紀90年代初,西方一些策展人為滿足自己的多元文化構想,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至今已從意識形態到藝術展覽體制,從媒體到市場,再到藝術史寫作,成功地將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為西方當代藝術的一支,同時運用資本的力量引導國內資本跟風取得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主導權。而對于傳統中國畫和當代水墨,長期被排斥于國際主流展覽體制之外,在國際市場方面,難以形成氣候。
對此,我們應該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策略來應對之。
一、從塑造民族精神和形象的高度,培養一批國際知名策展人和藝術家,取得走出去的藝術主導權
綜觀西方藝術的成長史,策展人充當了藝術與觀眾的橋梁,他的集學術、組織、策劃、推廣甚至市場等方面的高要求決定其在藝術行業的分量,可以說一個國家策展人的影響力如何直接決定了該國藝術的綜合實力。中國開始以國家的身份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圣保羅雙年展等國際性大展,到現在差不多走過了十幾年的歷程,但主動性姿態并未改變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形象,反而和西方策展人的價值觀有趨同態勢。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內文化機構缺乏國際文化戰略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所選擇的策展人基本上是以西方主流文化觀點來組織展覽。因此,培養和扶持中國有國際影響力的策展人迫在眉睫。有了好的策展人才會有影響力大的展覽,而培育出國際知名藝術家是我們走出去的歸宿之一。當今,在國際知名的中國籍藝術家基本都是通過融入西方藝術體制和語言而取得成功的,盡管他們的作品中也有東方元素,但大多是迎合西方人口味,甚至閹割中國文化以媚好于西方。因此,走出去迎合還是走出去獲得承認是完全兩種意義的成功。我們的走出去應該指的是后者。
二、以國家資本的方式,把握走出去的風向標。
適時成立國家藝術基金會,健全藝術市場發展機制,此舉的用意在于以市場手段凸顯中國藝術品的主體價值觀。政府一旦有所動作,國內大型企業、民間商會便會聞風而動,這種巨大的經濟合力將會迅速改變目前中國在國際藝術市場上的被動局面。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職責,首先是在國際市場上,以國際性的價格購買表現中國文化主體價值觀的作品,推出中國本土藝術大家并使之在國際上發生影響;其次,推出有影響力的國際性藝術展覽;第三,設立國際藝術大獎,主動選擇中外符合中國文化價值觀的藝術家和作品;第四,發現并推出具有潛質的年輕藝術家,使中國當代藝術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三、 打造高水準的藝術媒體,發揮走出去的滲透力
輿論環境是走出去的先決條件,也是我們走出去的正面擴音器和負面消音器。以歐美為例,各類藝術期刊雜志及其它出版物,電視和網絡共同構建了一個當代藝術媒體系統,它在西方藝術界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實際相當于藝術發展的某種評價體系。而在中國,這個系統是極為薄弱的,在國際上基本沒有話語權,需要加大力量打造一個高水準的輿論平臺。參照西方建立國際化藝術媒體的經驗:首先,我們需要創立一種或幾種國際化的藝術類期刊雜志,通過國際化的運作向世界各國藝術界推廣,并使之進入社會、大眾閱讀層面。其次,建立國際化藝術網站,并以此為平臺,構建本土化的藝術評價體制。同時,加強藝術史著作的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