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收藏史里,沒有人會忽略佩姬(Peggy)這個名字。
1979年12月23日,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在威尼斯附近的一家醫院悄然離世,享年81歲。她的骨灰被葬在威尼斯自己的公館后花園中,埋在她心愛的小狗墓旁。世人都知道,這些忠實的小狗們陪伴了佩姬的晚年,人們常常唏噓,也許它們才是佩姬此生真正的“愛人”。
佩姬的一生過于傳奇,她的獨特性格與對藝術的熱情曾令世人難以為她定義。然而,她留給后人的收藏卻早已成為傳世經典,幾乎涵蓋了20世紀所有重要藝術流派及代表藝術家,她更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波洛克最早的推動者。如今,人們不僅喜于回顧佩姬不羈的一生,更將她視作20世紀最富遠見的收藏家之一。
憂傷的童年
1898年8月26日,佩姬出生在紐約的一個瑞士裔猶太家族——古根海姆家族,出生時名為瑪格麗特·古根海姆,佩姬是父親送給她的小名,索羅門則是佩姬的舅舅。古根海姆家族是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的冶金工業家族,1918年家族財富已排名美國第二。盡管出生環境十分優越,佩姬依然認為自己的童年十分不幸,她曾在傳記中寫道:“我的童年一點也不快樂,甚至沒有任何愉快的回憶。”
佩姬的父親本雅明是古根海姆家族八兄弟之一,經常在海外經商,情史不斷,佩姬的母親則出生于紐約銀行世家。年幼時,佩姬與父母曾搬到紐約72街,與洛克菲勒家族互為鄰居。佩姬很愛自己的父親,卻絕望的發現父親的情人接連不斷。1912年2月14日,佩姬的父親乘坐著名的鐵達尼號遇難時,仍與情人在一起旅行。
事實上,佩姬的父親在去世前,經濟狀況已經十分糟糕。1911年,本雅明搬到巴黎生活,名義上是為了打理與埃菲爾鐵塔升降機有關的生意。然而,本雅明的生活揮金如土,實際上卻是自己的兄弟們在悄悄買單,這一切都不為佩姬及她母親所知,當時的佩姬住在紐約圣瑞吉大道一間十分寬敞的公寓中。最終,母親發現真相,悄悄保留了自己的財產,帶著幾位仆人搬到一間租金更加便宜的公寓。佩姬的父親遇難后,他的財產所剩無幾,根本沒能為自己的家庭留下什么。因此,佩姬并非如眾人所以為的是一名繼承豐厚家業的富家女。
佩姬的不羈性格據說受到一位高中老師的影響。畢業后,佩姬試圖學習一些生存技能,在嘗試了打字和速記后還是放棄。1916年,她搬至公園大道開始獨自生活,但性格上的反叛已日益顯露。出生猶太家庭,佩姬曾在十分重要的猶太教贖罪日跑去買家具,結果母親拒絕為她付賬。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佩姬獲得了一份為新士兵采購制服的工作。1919年,佩姬21歲,終于繼承祖父去世后留給她的財產,這并非一筆巨額遺產,但還是給予佩姬經濟上的獨立。佩姬立刻與未婚夫分手,并開始橫穿美國旅行,從尼亞加拉大瀑布一直到墨西哥邊境。1920年冬天,她終于對旅行感到厭倦,并開始打算為鼻子整形。許多傳記中都曾提到,佩姬痛恨自己的長相,尤其是鼻子。她從小就感嘆自己長得不夠美麗,不會有人愛她,因此,對美的追尋也成了她畢生的夢想。后來,佩姬確實做了鼻子整形手術,但并不十分成功。此后,佩姬還做過牙醫助手的工作,又來到一位親戚的書店幫忙。在那里,佩姬戴著珍珠項鏈、穿著昂貴的外套為書店掃地,整理書籍,并因此結識了一批來自歐洲的先鋒知識分子,也開始了解現代藝術。應當說,此時的佩姬對文學與藝術了解尚淺,一次在攝影師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雷茨(Alfred Stieglitz)家中,朋友把一副抽象畫拿給佩姬,佩姬還不曉得應該從哪個角度來看。但也正是在這家書店,佩姬發現了她的新“愛人”——歐洲。
巴黎的波西米亞時光
佩姬來到巴黎時年僅23歲,在這里,她著實度過了一段自由奔放的時光。她渴望了解一切,感受一切。1920年代的巴黎充滿波西米亞氣質,是大西洋兩岸知識分子向往的文化之都,夜夜笙歌的藝術家與文學家們將巴黎渲染成一派戰后的迷離繁榮。佩姬與作家勞倫斯·威爾(Laurence Vail)相遇并結婚,在蜜月旅行中,佩姬認識了伯爵夫人路易莎·卡薩地(Luisa Casati),后者是一位米蘭工業家的女兒。三十年后,正是路易莎將自己在威尼斯未完成的公館賣給了佩姬,成為佩姬的宅邸,并在那里展示自己的收藏——也就是我們今天參觀的威尼斯古根海姆博物館。
佩姬的第一任丈夫勞倫斯雖是作家,偶爾也作畫,卻是一個十足的酒徒。佩姬在自己的傳記中將之諷刺為“波西米亞國王”。兩人新婚不久便不斷爭吵,勞倫斯還曾把果醬潑在佩姬頭發上。但最讓佩姬受不了的是勞倫斯在街上毆打佩姬。佩姬在傳記中曾回憶道:“有一次他把我摁到浴缸的水里,我幾乎要窒息過去了。”
雖然這場婚姻并不愉快,佩姬與勞倫斯還是有了兩個孩子。當時住在法國的佩姬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服兵役,不得不來到國外生產。因此,佩姬的大兒子麥可(Michael Cedric Sindbad Vail)1923年出生在英國,而小女兒佩金(Pegeen)則于1925年出生在瑞士。佩金后來也成為一名畫家,卻不幸早亡,為佩姬的一生平添了痛苦。
這段時期,佩姬主要在巴黎和意大利居住,她在巴黎雷耶大街(Rue Reille)購買了一間公寓,又在南部藍色海岸拉旺杜附近購買了一棟別墅。巴黎的生活,使佩姬逐漸融入當時十分活躍的藝術家與文學家圈子,她的好友包括康斯坦丁·布朗庫西、馬塞爾·杜尚、詹姆斯·喬伊斯夫婦、安德烈·馬松等。佩姬在巴黎的生活充滿波西米亞風情,她在當時十分有名的時裝設計師保羅·布瓦萊(Paul Poiret)處購買裙子,然后讓攝影師曼·雷(Man Ray)為她拍照,此外她與超現實主義及達達藝術家也相交甚密,緋聞纏身并不困擾不羈的佩姬。
1928年,佩姬與一名英國作家約翰·赫爾姆斯(John Holms)相遇,并來到倫敦與他一起生活。約翰已婚,并且酗酒,但以頗具天分著稱,雖然其生平只出版過一本小說與一本詩集。約翰成為佩姬的精神導師,在約翰的指引下,佩姬開始了解普魯斯特、塞利納和莎士比亞。這段時期,佩姬也在與勞倫斯爭奪子女的撫養權,佩姬最終獲得女兒的撫養權,并于1930年與勞倫斯離婚,然后與約翰返回巴黎。可是約翰酗酒過量,1934年死于一場外科事故。人們相信佩姬曾瘋狂的愛著約翰,而佩姬則在處理了他們共同居住的巴黎公寓后,在回憶錄中淡淡寫道:“我最終感到釋懷:與約翰的生活從此不再留下任何痕跡。”
1936年,佩姬認識了另一位作家道格拉斯·加爾曼(Douglas Garman),佩姬鼓勵道格拉斯放棄其他活動,專心寫作,但是道格拉斯的共產主義情結卻嚇壞了佩姬,佩姬很快與他分道揚鑣。1937年,佩姬的舅舅索羅門·古根海姆在藝術顧問希拉·瑞貝(Hilla Rebay)的建議下,在紐約成立了古根海姆基金會,專門進行現代藝術收藏。于是在1938年,佩姬也在倫敦成立了自己的畫廊——“青年古根海姆畫廊”(Guggenheim Jeune)。從此,佩姬才算真正走上了收藏之路。(文/何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