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藝術博物館體現的是一個地方精神文明的高度和當地人的文化素養、內在氣質。江蘇擁有中國藝術博物館多個重要的歷史第一,南通博物苑由愛國實業家張謇創辦,是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祥地?,F特邀青年學者李萬萬開設“藝術博物館的歷史與未來”專欄,全方位呈現藝術博物館的前世今生,與讀者分享藝術博物館的燦爛篇章。
藝術博物館是什么?我們不妨從“藝術品”這個概念談起。
首先要明確一點,“藝術品”是一個非常晚近的概念。今天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許多藝術品,尤其是那些有一定歷史背景的藝術品,都不是以“藝術品”這一名義被創造出來的。它們曾經是勞動的工具、信仰的寄托、事件的記錄、權力的標志、財富的象征等等。在各自的歷史情境中,它們為了千差萬別的目的而存在,由于各不相同的價值而受到人們的重視。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不斷演進,這些東西得以發揮作用的歷史條件或早或晚地消失了。于是,它們本來的功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或淡忘,但是珍貴、稀有、具有審美價值等特征卻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凸顯。這些已經不再“有用”的東西與實際生活的真實聯系悄然斷裂,卻并不會全部遭到丟棄,而是有一部分仍然被喜愛、受重視,并且被重新歸類,進而獲得了“藝術品”這個共同名稱。
作為具有實用價值的物品,它們曾經在各自的位置上被役使、崇拜、閱讀、敬畏或者覬覦;然而作為藝術品,它們會被安置在一起,于是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收藏。當社會歷史條件促使藝術品收藏開始公開展示,一種既收藏又展示藝術品的機構就應需要而發展起來,它往往還兼具研究、教育等功能,它就是許多藝術品最好的去處——藝術博物館。藝術品在其中被公認為人類歷史、智慧、審美、文明的結晶,受到最精心的照顧,輪番迎接公眾好奇又欣賞的目光,還有專家的研究。
因此,藝術博物館是一個實體存在,承載了關于藝術品形成、收藏、展示、研究等一系列相對穩定的制度。在這里,人們將值得鑒藏的藝術品升華為人類觀照自身精神世界的重要參照。這對藝術博物館的建筑實體所具有的品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人們鑒藏藝術品的活動創造條件、營造特定的氛圍。這樣的要求在某些層面上與宗教對建筑的要求相似。藝術與宗教之間的關系在歷史上本來就密切而微妙,在藝術博物館的發源地歐洲——就像世界其他有早期文明的地區一樣——這種關系持續了數千年。
以繪畫等視覺藝術幫助宗教宣傳在古希臘時代即已存在。在一些文獻中記載,古希臘有專門供奉繪畫作品的神廟,也有一些神廟專辟出房間收藏繪畫作品。古希臘還有一種稱為“pinakotheke”的專門場所,專供人們供奉圖繪宗教內容的陶板以及鐫刻祈禱碑文的地方。后來的羅馬人繼承了希臘文化,將其系統化,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新創造。比如羅馬著名的萬神廟,由于采用了拱頂設計而在內部形成了巨大的圓廳。這種奇妙的空間營造方式,為藝術品在其中的陳列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可能性,也讓它在宗教功能以外更像一座為藝術而存在的建筑。羅馬的公共會堂、廣場等具有濃厚藝術氣息的建筑也成為垂范后世的經典。
基督教合法化以后的教堂從已有的公共會堂形制基礎上發展起來,先后形成了羅馬式和哥特式兩種主要風格。由于反對偶像崇拜,基督教的教堂在很長時間內并不像神廟一樣豎立大型雕塑,而是以各種繪畫來向眾多沒有讀寫能力的教徒介紹神的故事。在上千年時間里,歐洲最主要的藝術贊助者來自教會,世俗的贊助人也往往要求藝術家創作宗教題材的作品。歷史上的宗教建筑和帶有宗教藝術痕跡的宮殿成為今天許多藝術品最初的收藏與展陳場所,目前有不少藝術博物館就是由教堂、修道院、宮殿轉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