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展示墻
■吳江東(作者為浙江杭州第七中學藝術處主任、高級教師)
本人有幸隨杭州市教育局組織的名師培養對象首批赴美國短期培訓學習團,在美國進行了為期21天的理論學習、教育考察活動。首批赴美國短期培訓學習團,以高中段名師培養對象為主。培訓學習以美國新澤西州肯恩大學為主要基地,在美學習期間,我們聽了8個主題講座,參觀了6所大學、3所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學,走訪了新澤西州教育廳和學校管理和課程研發協會。參觀學習為反觀我們的教育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參照。
當不同的文化出現在一個教室
據美國教育專家皮特曼介紹,美國的課堂面臨著不同種族、語言多元化等問題。學校需要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交流。
面對不同種族和文化的學生,教師的文化經驗不同,使得教師的管理和教育面臨許多問題。學生文化受社會階層、文化背景、語言背景、膚色等多樣化的影響因素:學生的背景不同,學習的方式、交往的方式是不同的,當不同的文化出現在一個教室里時,教育就會面臨一些問題。在實踐中有時會出現把特殊文化的學生孤立起來的現象。對不同的學生,老師會有一個個性化教育。教師會努力創造一個有利于各類學生進行交流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是一樣的。在教學中會讓學生感覺到,教學的內容是適合每一類學生的發展的,教學方法是合適的,從而使得學生注意力集中,有興趣地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發展。
教師多文化教學有七原則:教師要知道自己是誰,同時讓學生知道你自己;態度上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能夠成功的;教會學生發現并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多種方法教學生學習,發展多元智能;了解其他文化;教會學生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創造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教材選擇也應當多樣化。
其實,多文化問題這不僅僅是美國的問題,而是全球的一個共同的教育話題。我國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課堂中的多文化現象也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堂社會現象,在當前的教育中需要關注并研究課堂中的多文化現象。
重實踐如何不走形
我們在考察期間與新澤西州的教育廳、一個民間教育研究機構進行了深入的對話和交流。走進學校,深入課堂,讓我們對美國教育有了感性的體驗,對美國的教育現狀和教育特點有了更全面的理解,發現了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做法。
被譽為“天才高中”的職業技術學校(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有別于國內的職高,里面的學生都是新澤西州尤寧郡優秀學生,被稱為天才學生,因此學校被稱為天才學校。學校的硬件設施相當現代化。學校里有服裝設計室、動畫制作室、理發室、汽車修理室(里面停放著十幾輛各種汽車,有點像4S店)校園內布置很個性,走廊上貼滿了學生制作的各種作品,其中一面墻壁上貼著學生學習中文的一些作品,這所學校把中文作為選修課程,有許多學生選修。
教室里的多媒體是觸摸式的,像中央電視臺點擊新聞欄目,這種設備很先進,需要什么圖案點擊就行,若要強調投影中的重點,用手畫個圈就顯示出來。若做題,學生有了結果,按一下手中的遙控器,全班學生做得怎樣屏幕上就會有統計數據,且因軟件中已輸入了學生名單,對和錯學生教師一目了然,屏幕點擊還可直接上網。
學校采用小班化教學,每班多則20人,少則10多人,課桌是圓形,四五個學生圍著坐。同時,實行走班制,每天8節課,每節課40分鐘,中間休息5分鐘,這5分鐘是給學生走班選課作準備用的,因此一到下課,走廊上就是匆匆忙忙到柜子里換書本然后趕教室的學生,學生沒有固定的教室,也沒有班級的概念,只有早上報到的教室。每位教師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教室,教室里有教師的辦公桌,教師一整天都在自己的教室里辦公,學生要上這位老師的課就到他的教室。
重實踐、重能力的培養,我們也在說,也在做,但看了美國學校的教學,我覺得我們還做得很不夠。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我們也倡導,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容易走形,甚至有不少學校流于形式,也許是因為升學的壓力,我們的基層教育者有很多無奈。或許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評價方式,改革我們的高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