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與詩歌文學一樣屬于精神產品。精神產品崇尚一個人的特性,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特性,每個人又有每個人的個性,個人的個性又隨時代發展而發展。無個性特征的作品只能屬于商品性的作品,很難進入傳之后世的藝術品之列。繪畫寓有詩趣,詩意又會影響畫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大文學家、詩人、畫家蘇東坡品味王維的句子。蘇東坡能品出王維的畫有詩味,也由于蘇東坡見識高,能體味到詩意,而王維確實是位大畫家、大詩人,確實有用詩的情意在作畫,因此所畫的畫耐人尋味,能提高人們一個檔次,引來美感上的享受。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是情語”。此話用于中國傳統繪畫上的確精辟。情語即是東方文化的根本亦即繪畫的出發點。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從他的整個作品來看必定反映出他的人格理想,有人格理想的人必定有讀書做人的抱負,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反映出他的人生向往;王禹偁的《黃崗竹樓記》也反映他以竹樓作記而表現對世態的感受;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態度;歐陽修的《秋聲賦》寫秋聲而發于自己的感慨,以蟲聲唧唧變成從聲音上發揮出事物的盛衰感;劉基的《賣柑者言》從一個賣柑者對話中力揭時弊,諷于當世;徐渭詩文崛起,一掃當時蕪穢之習,并在繪畫上創造出大寫意畫風傳之后世,他作的詩題于畫上如《題葡萄圖》“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這與他身世是一致的;鄭板橋是個詩書畫全才,他的修養不在于會做詩而已,而是以詩言志表明自己的理想與追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葉一枝總關情。”“鄭所南、陳師古兩先生善畫蘭竹,燮未嘗學之,徐文長、高且園兩先生不甚畫蘭竹,而燮時時學之弗掇,蓋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也?!庇衷弧皩懽肿鳟嬍茄攀?,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以養生民,而以區區筆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蘇東坡居士刻刻以天地萬物為心,以其余閑作枯木竹石,不害也。”如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詩畫多矣。倪云林詩“汀煙冉冉覆湖波,六月涼生淺翠蛾,獨愛窗前蕉葉大,綠羅高扇受風多?!本驮娬撛娨部伤闵铣说?,其中從容恬淡之氣與云林之畫甚相切合。再舉“紅杏枝頭春意鬧”來說,后人評論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用“春意好”、“春意多”等都不及“鬧”字生動而富春意。諸樂三先生說作畫前最好有詩意,當然不一定要先寫成詩句,但要有詩意,然后生發畫意,這樣才能有意境。若先畫再按畫作詩,很多情況下會使人感到勉強湊湊的。吳昌碩的畫參金石氣較多,齊白石的畫生活氣較濃。吳昌碩以金石家的眼光在捕捉客觀印象,齊白石則以直觀去感受生活。故吳昌碩得到樸茂,齊白石得到的是鮮活,畫面題句亦各如其畫。潘天壽先生說李白詩有“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此時的梅花不能畫成盛開的,因為主人只聞道春已來臨,但只聞而未見,于是走訪寒梅以求證實,故從物候來講畫上梅花只能沖寒待放的幾朵。題于花鳥畫上是不行的,鳥是不會走訪消息的。吳茀之先生曾對賀天健所畫的一幅盛開的菖蘭花很稱贊題有詩人曾幾的詩句“梅子黃時日日晴”,這是凌空的題法,因為詩句的要點在節候物征,菖蘭花開時亦正是梅子成熟時節,以花開之盛來示意“日日晴”。如“斷橋無覆板,臥柳自生枝”是無人之境中有情意自生之趣。當詩與畫的藝術水平愈高,他所激發的感情思想也就愈深,這就是在有限的畫面上去追求無限的意境。從花鳥畫的角度來說,它的寄物寓意比之故事性人物畫來說要曲折隱晦得多,然而一張真正的繪畫是無法掩飾一個作者的藝術觀點與審美情趣的。中國花鳥畫史上稱“徐熙野逸,黃筌富貴”,因為黃筌是宮廷畫家,徐熙是江南布衣,身世不同見聞不一樣,追求的情趣也就兩樣。所以詩畫皆出于本性,本性出于自然的流露亦即從屬修養的體現,故一個畫家欲將畫跡傳之后世,必需考慮一個人的人格修養與人格理想,缺少人格理想、人文修養的作者其作品必難傳至久遠。
“入俗難醫”是中西繪畫的通則
中國畫講格調,忌庸俗。格調是在畫與畫之間相比較而存在,在比較優劣中求發展。然而各人的評論又有著不同的標準,有雅賞、俗賞、雅俗共賞之分,好多爭論因存在不同的標準而評判各異,當然評判中不可能將庸俗之作混為高雅的作品。繪畫的雅俗問題很復雜,吳茀之先生在我拜師之初就提醒我學畫要分清雅俗,入俗難醫。當我臨摹虛谷的畫時,老師勸我這是“道旁苦李、為人所棄”,使我明白,此是不入時習,太苦的道路不好走。潘天壽先生教我避開“習氣”,學習大家都在畫的、風行的一派容易染上時習之氣,這種習氣套路最明顯的是飛機場里賣的大牡丹那一套。對比色顯得剛健一些,復色比較和善。所以看畫要作比較分析,只有自己欣賞水平提高了就能沿著正道走。俗氣之外尚有小氣局,小氣的畫有指用筆用墨方面,也有指構圖、意境等方面的,不舒暢、缺乏精神,氣局不好,色彩搭配不美等,吳昌碩先生說:“色難、事父母亦色難?!眳瞧呏壬f不要說配色難,卻不知道只用水墨也有俗不可耐的,弄不好還兼有火氣吶。這個火氣、俗氣是運色和鑒賞水平不高之故。情意反映作者的感情,情志大反映在畫面上氣局舒暢亦見大氣,情志小就狹窄一些;也有反映深刻,也有反映淺顯一點,淺顯深刻都可以,只是不要局促不安就好,當然畫家的詩意也有大氣局小氣局之分,小氣局刻畫得仔細入微能動人深思的也是好作品。當然大家大手筆,小家小手筆,大家大風格,小家小風格這是無法勉強的。
雅俗的辨別,我在學習西洋畫時老師較少講解,1949年前只知道像上海先施公司陳列出售的、畫得“惟妙惟肖”的畫是低檔的商品畫,真正的繪畫是不能放在其中的。“文化大革命”中出現的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有些是趕時間繪制的無法去探討了,但發展到“紅光亮”的表現手法,就是低下的表現手法了。現在有種“行為藝術”,那是無法解說的藝術了,因為一個人的活動、靜止過程都是藝術,那還有什么不是藝術呢?在學中國畫時老先生很強調對雅俗的辨別,認為學畫入門需要辨別雅俗,陸抑非先生說做學生“吃第一口奶”很重要。第一口奶吃的是真正的牛奶、好牛奶,那么這個人就會健康成長。若一開始學畫跟的老師格調低的,那就很容易染上格調低的習氣,久而久之這個習氣就很難改過來,所以老師說第一口奶很重要。我在讀書學習時強調“為人民服務”,當時認為為大多數人服務就是走雅俗共賞之路,這個觀念一經確立就一直走下去了。雅俗的問題是個原則問題,它是一個人學習、評判思考的綱領,所以自己在學習中盡量找名畫來研究,用優秀的畫來臨摹,唯恐走入歧途。但是雅俗觀念一經確立就會產生排他性,與自己風格相近的就易接受,與自己風格相對立的就易排斥,這種排他性影響深遠。它有對的一面,展示自己的信心,錯的一面就是缺乏吸收別人優秀之處。我們說“三人同行必有吾師”這是做學問的正確態度。
膚淺地引入西洋畫元素來改造中國畫的時風日漸泛濫,經濟杠桿又在挑逗,也有迫于生活的,難呀!一個畫家要在這種旋渦中渡到彼岸不容易,我們應該認清路程,拿出吃苦的決心才行。
以上是個草稿式的體會,希望同道們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