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美術博物館展出和保存了近兩萬件藝術品,其中包括油畫、雕塑、塑像、古董和古代手工藝制品等,但如今,就連越南美術博物館的館長本人都不能斷言館中哪些是真品而哪些是高級贗品。究其根源,這其實也是越戰的后遺癥之一。這一問題因前不久在大南關舉行的一場關于知識產權的研討會而被引入公眾視線。
戰時“創舉”演變為災難
越南美術博物館館長張國平說,他們正努力對所有在館的藝術品進行一次全面評估,然后盡量標明展品是否真品。
最近,張國平因展品的真偽而受到多方質詢,管理層和藝術家們關注此事已經多年。上世紀60年代末,為了躲避美軍轟炸,越南美術博物館將上百件重要的藝術品轉移到鄉下保存。為了填滿展位,博物館定制了大量仿制品,有些仿制品出自藝術家本人,有些則出自藝術家的徒弟或其他工匠之手,其仿制質量之高,就連原作者都為之稱贊。
但如今,這種“創舉”演變為了一場災難。已故名畫家裴春派的兒子、名畫家裴清芳(Bui Thanh Phuong)說,參觀者很難分清真品和贗品,就連他自己也分不清館中所藏的他父親的7幅畫的真假。
在研討會上,有學者指出,更讓人頭疼的是,博物館有時根本分不清一些真品在當時有沒有被轉移。如果是這樣,就根本不存在所謂“版權”問題“為了保存真品,藝術家們自己也可能做出好幾個仿制品,我們也就根本沒辦法分清楚。”由于監管不力,越戰時期博物館流失了大量藝術品,許多公眾到現在都不知道那些東西可能是贗品,學者們也被阻攔進入調查。
仿制作坊擾亂藝術市場
不僅僅是博物館的展品,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越南藝術品因其真偽難辨在價格上也大打折扣。上世紀90年代開始,越南經濟開始開放,大量藝術仿制品流入國際市場。
在前所未有的資本的誘惑下,很多藝術家發現仿制和再造自己的作品可以多掙兩到三倍的錢。但這些小把戲很快被收藏者發現,并開始受到監管。買家們首先就會問:“這件東西是真的嗎?”越南的許多畫廊都被這種壞名聲連累不淺。
有些藝術家把自己的工作室變成了仿制作坊,還賺了大錢。一位越南畫家說,他曾經像臺機器一樣繪制仿制品,當時幾乎人人都在畫《少女和飛鳥》,人們根本分不清哪一幅是藝術家畫的,哪一幅是學生的臨摹,到處都在賣。越南文化中對藝術品的收藏和考證意識也不強烈,為了更廣泛地傳播藝術,許多經典作品被大量復制,很少有人會去考慮什么版權問題。有專家指出,在河內至少有三件《新年前夜》,即使在畫面中人物和樹木的數量這些細微之處也很少有差別。它們可能全是假貨,但也許它們全會被當作真品。
越南美術博物館的前館長說,1966年博物館剛成立時,根本沒資格收藏很多古董,經典佛像都保存在寶塔中,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展出仿制品。真品和仿制品一直混在一起展出,即便是博物館里的“老掌故”都分不清楚。
張國平說,為所有展品驗明真身對博物館來說是一場巨大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博物館將購置高科技儀器來檢測藝術品的年代,但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