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亭《壽桃》
對于前輩先人的認識和評判,往往體現(xiàn)了一種思想境界、歷史理念、人文情懷和文化姿態(tài)。被稱作“海上奇人”的王一亭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不僅是一位海派書畫家的領軍人物,同時在工商金融經營、創(chuàng)辦慈善機構、組織賑災救濟、佛學弘法研究、現(xiàn)代藝術教育等領域篳路藍縷、貢獻巨大。而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亦是多有開拓創(chuàng)建、成就卓然。可以這樣講,對這位海上先賢的研究,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
獨有的對外文化交流資質和地位
文化人類學家約瑟夫·本斯曼和伯納德·羅森勃格在《當代社會進展》一書中,就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與作用時曾說:“一個人如果要作為其社會的一個成員,加入到其他人的行列,他必須掌握一系列結構復雜而又難以理解的技能、信仰和價值。只有在他掌握了這些技能、信仰和價值以后,我們才能說他已經社會化了。”從中可見,如果一個人要實現(xiàn)其社會化,并使這種社會化的程度越高、社會化的能力越強、社會化的影響越大,就必須掌握相應相關而又復雜艱難的一系列的“技能、信仰和價值。”王一亭正是在這方面身體力行,經過長期的社會磨煉和不懈的事業(yè)開創(chuàng),使自己具備了高度的社會化,從一個寒門子弟成為一介社會名流,為其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具備了資質、條件、地位和人脈。
王一亭的社會身份是多樣的,首先,他是一位功力深厚、造詣獨特的書畫家,其次他是一位聲譽良好、頗有作為的實業(yè)家、金融家、慈善家、佛學家、社會活動家,同時他還擔任著不少社會職務:如豫園書畫善會會長、上海商務總會會董、上海慈善團體聯(lián)合會委員長、中國佛教會執(zhí)委、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長等職。
日本高島屋吳昌碩個展的歷史意義
日本的高島屋是頂級世界百貨公司。然而早在87年前,日本大阪的高島屋畫廊就為一位80歲的中國書畫家舉辦了個展,這位書畫家就是海派書畫領袖吳昌碩先生,而這個展覽的策劃者與實施者就是王一亭。由于本次展覽作品精湛、題材豐富、準備充分、推介扎實,因而聲譽良好,反響熱烈。高島屋能為吳昌碩舉辦畫展,不僅證明了吳昌碩的藝術檔次和地位聲望,在更大意義上是為海派書畫藝術走向國際化邁出了開拓性的步伐。也是現(xiàn)代中國藝術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華彩樂章。
王一亭所開展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很注重程序和方法,可謂是循序漸進、由點到面,從個體到群體。六三園,是日本長崎人白石六三郎經營的上海最大的日本私人花園,系一處高級會所,位于虹口公園北側的江灣路,是日本政要、商界接待貴賓的宴慶地。1912年4月,孫中山來上海時,日本人宮崎滔天曾設宴歡迎,1914年王一亭為吳昌碩在六三園舉辦了生平第一次個展。正是這次展覽,使吳派藝術開始為日本藝界所推崇,不少日本名流、藏家開始注目缶翁。
對中日書畫家群體交流的策劃組織
在成功地推介吳昌碩后,王一亭又致力于中日書畫家群體間的組織性交流。1920年4月,中日美術協(xié)會在上海成立。1923年改為會員制,由此拉開了中日書畫家大交流的帷幕。歷史地看,中日美術協(xié)會自1921年起,成功地組織了五次“中日聯(lián)合美術展覽會”,使中日兩國的文化藝術交流達到了一個歷史制高點,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王一亭憑借著自己的社會聲望、經濟實力、藝術地位及人脈關系,是這五次展覽中國方的領導者、策劃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可謂是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事無巨細,親自操持。第一屆中日聯(lián)合美展于1921年11月在北平舉行,發(fā)起人為吳昌碩、王一亭等8人。名譽贊助會員為徐世昌、黎元洪、陳寶琛等8人。展出中國畫42幅,日本畫69幅。第二屆展于1922年5月在日本東京商工獎勵館舉行。王一亭本想赴日,因直奉戰(zhàn)爭而未能成行。第三屆展于1924年在北平、上海舉行,5月16日日本畫家團抵滬,王一亭以東道主身份到火車站迎接。17日開幕后的中午,在上海“功德林”設宴招待日本畫家團。展出中國畫281件,日本畫144件。第四屆展于1926年6月、7月分別在日本東京上野公園內的東京美術館、大阪國之島的中央公堂舉行。規(guī)模甚大、規(guī)格甚高。第五屆展于1929年在上海、大連、沈陽舉行,為籌備這次展覽,王一亭于1928年11月親赴日本東京,參加中日協(xié)議會,會議明確上海一方由王一亭為主任,龐萊臣、狄楚青、成鶴逸為協(xié)助。1929年11月1日,展覽在上海康腦脫路(今康定路)徐園大禮堂開幕,王一亭致詞:“今日,中日兩國現(xiàn)代繪畫展覽于上海徐園,集兩國藝術界之精英,聚會一堂,誠盛舉也。”此時,吳昌碩已故,王一亭已成海派書畫的領軍人物,實際上行使著領導的職能。此次展覽,中國書畫作品455幅,日本書畫作品214幅,為歷屆規(guī)模之最,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增添了輝煌的一頁。
規(guī)模盛大的中日第五屆繪畫聯(lián)展后,使王一亭看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巨大空間及中日書畫家相互的深厚友誼,他和葉恭綽于1930年春組織了“中日藝術同志會”,以直接加強和促進中日兩國書畫家的交往,參加該會的中國書畫家有王一亭、狄楚青、黃賓虹、張大千、潘天壽等56人。第二年元月,王一亭以“中日藝術同志會”的名義在自己的“梓園”宴請東京美術學校校長正木直彥和畫家渡邊晨畝等,中方有書畫家、名人趙叔儒、李平書、楊度等,共同策劃籌備在東京舉辦《元明清名畫展》及《中日現(xiàn)代繪畫聯(lián)展》,席間氣氛融洽,所談甚歡,并商定在當年櫻花盛開的時節(jié),由王一亭率中國書畫家訪日。
1930年4月25日,日輪“上海丸”載著以王一亭為團長、張大千、王個簃、鄭曼青、吳仲熊、錢瘦鐵等為團員的中國藝術家訪問團離滬赴日。隨行的還有書畫大收藏家龐萊臣、周湘云等,他亦帶著所藏珍品參展。4月28日中日繪畫展在東京上野展出,日本各界人士參觀,盛況空前。
從1929年第五屆中日繪畫聯(lián)合展到1931年中日繪畫展,由王一亭領導策劃的中日文化藝術交流達到了鼎盛期。然而,由于后來日本軍國主義者燃起了侵略中國的戰(zhàn)火,“九一八”事變后,王一亭被迫停止了中日文化交流。日軍入侵上海后,逼迫王一亭出任偽職,王一亭不顧年老體弱,拋家別業(yè),決不合作,毅然出走香港,體現(xiàn)了一種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但他為中日兩國人民及藝術家所作的大量的文化藝術交流工作,卻是功不可沒、載入史冊的。
值得一提的是王一亭在南市的花園住宅“梓園”,也是他進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他時常在這里會見海內外友人,其中最著名的是1922年11月13日晚,王一亭在梓園設宴招待了愛因斯坦夫婦。開宴前,愛因斯坦夫婦以極大的興趣先欣賞了王一亭收藏的書畫珍品,感到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以至愛因斯坦在酒宴上致辭時仍激動地講:“今日得觀多數(shù)中國名畫,極為愉快,尤佩服者是王一亭君個人作品。”王一亭的對外文化交流還包括了他對歐洲的藝術交往等,而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貢獻和所取得的成就,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