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再有第二個你:影視作品中的女藝術家
正如我們前文所言,影視作品想要截取的,就是上面我們提到的那些敢于挑戰和沖破慣例的女性藝術家,為什么總是女性創作者?因為從事創作行業的女人與常人面臨的問題一樣甚至更多,但她們可以以人生和創作作為突破的方式,甚至極端的方式。普通人稱之為“戲劇性”,這就是許多女性藝術家的傳記被改編為電影的原因。
《Carrington》(卡林頓) 1995年,英/法
據真事改編的傳記電影。美麗的女畫家多拉.卡靈頓(Dora Carrington)和作家列頓同是倫敦最有名藝術圈子Bloomsbury的成員之一。Bloomsbury是由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姐妹主辦的藝術沙龍,成員包括小說家福斯特、倫納德?伍爾夫(弗吉尼亞的丈夫)、畫家和藝術批評家羅杰?弗賴伊等??疹D十幾歲就已是非常有前途的年輕畫家。她十八歲愛上列頓,一位男同性戀作家,生活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一切都圍繞著自己的愛人,這種選擇影響了她的生活和藝術事業,她畫畫既不為名也不為利,只是出于一種情趣和愛好。當列頓不幸病逝,卡琳頓就像選擇自己的畫風一樣,采取極端的激情策略——自殺身亡。
這是一部關于如何選擇生活的電影,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選擇決定了個人的命運??疹D選擇列頓,只不過宿命地把生命的必然消失提前了若干年,正如后來投河自盡的弗吉尼亞?伍爾夫。
《seraphine》(花落花開)2008年,法國/比利時
向來獨來獨往的中年婦女薩賀芬路易(友蘭達?夢露飾),樣貌平凡,平日在杜佛夫人家幫傭,靠打掃和洗衣維生,下工就畫畫。收入微薄卻將所賺的錢都花在畫材上,為了讓色彩更逼真,她甚至用一些“獨家配方”調制顏料。她喜歡在短暫的休息時間親近大自然,從生活周邊收集土壤和動物的血,甚至搜括教堂燒融的燭脂來制作“獨家配方”顏料。
一天,在杜佛夫人的晚宴上,致力提倡“素樸藝術”的德國收藏家威翰伍德,驚見薩賀芬被丟在墻角的畫作,當下便買下賽哈芬所有的畫,并且鼓勵她繼續創作。得到伍德的慧眼賞識,薩賀芬更努力的畫出一幅又一幅佳作。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了一切,伍德被迫逃離法國拋棄薩賀芬。不放棄對繪畫的喜愛與對藝術的堅持,賽哈芬獨留小鎮,在戰火和驚恐間持續作畫,始終不曾背棄自己的信念。1927年,戰爭結束,伍德也回到法國與賽哈芬重逢再續前緣,但是成名后的賽哈芬,卻漸漸迷失自我,陷入瘋狂…
《Camille Claudel》(羅丹的情人)1988年,法國
Camille是極具藝術天份的少女,與羅丹忘年相戀。但是,他們之間瘋狂而布滿激情的愛,帶給她的是多舛的命運。在混亂的后半生中,她陷入孤立,并很快陷入極度貧困。砸毀了曾視做生命的大部分作品,把自己反鎖在門窗釘死的屋子里。最后,在精神病院里孤獨生活了30年后,她死了。直到今天,我們仍不稱呼她的名字卡蜜兒?克勞黛,女性對情感的偏執,是不是生理意義上造成的?否則怎會引得人做出種種自毀之事?我希望有生物學家可以解答。
《Fur: An Imaginary Portrait of Diane Arbus》 2006年,美國
影片改編自Patricia Bosworth在1984年出版的關于黛安娜?阿巴斯的暢銷傳記小說。黛安?阿布斯被譽為20世紀美國最優秀的攝影師,她以拍攝讓人厭惡或不安的人群著稱。黛安的攝影藝術真諦在于讓觀眾透過她所拍攝的對象,去思考命運與悲劇,思考自己與他人,思考正常與反常的界限。影片虛構了她和一個她作品中出現的多毛癥患者男人之間詭異的感情,以之為她進入自己獨特藝術大門的開端。生活中,黛安自1969年與丈夫離婚后。在藝術學校學習時,黛安結識了著名女攝影師莉賽特?莫德爾,她被后者在作品中所表現的不雅元素所深深吸引,開始學著用鏡頭來捕捉生活中的反常和畸形,丑陋和殘疾的人群成為她的主角。黛安出沒于社會底層,參加變性人聚會,甚至在天體營中同樣赤身裸體。在非同尋常的世界觀的指引下,黛安成為了非主流攝影名家,然而在她鏡像悲苦命運的同時,自己也換上了憂郁癥。1971年7月26日,黛安服用了大量鎮靜藥后在浴缸中割腕自殺,當時年僅 48歲。
《Frida》(弗里達) 2002年,美國/墨西哥/加拿大
這部由闖蕩好萊塢的墨西哥女明星salma hayek制片的電影,是部色彩非常艷麗的作品。女明星弗里達(salma hayek 飾)是墨西哥著名的女畫家,她的一生誠如她繪畫的作品與影片的色調一樣,華麗而悲情。18歲之前她是一個快樂活潑的少女,跟其他人一樣,享受著愛情的甜蜜。然而一場嚴重的車禍讓她遭遇重創,死里逃生的她從此跟病痛伴隨一生。原來的小情人也離她而去。躺在病床18個月的她整日與畫為伴,她的畫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活力與激情。那時候她也真正開始考慮賣畫養活自己,她前去請求畫家里維拉指導自己的畫,對方激賞她的天分。他們也從師生轉變成一生的伴侶,他們結婚了?;楹笏麄兘洑v了墨西哥最動蕩的革命時期,他們狂熱地追隨著共產主義的腳步,甚至當托洛斯基被斯大林逐出蘇聯后,他們不畏風險地予以熱情接待。弗里達與托洛斯基朦朧的愛戀,以及她的女同性戀情結讓她的感情史一樣絢爛。1954年,弗里達離開了這個充滿了病痛的世界,離世前,她的個展第一次在墨西哥本土展出,病榻上的弗里達讓人抬她去參加展覽。弗里達的頑強與樂觀幫她譜寫出生命熱烈的贊歌。
《Artemisia》(阿特米西亞)1997年,法國/德國/意大利
同樣據真實史實改編。女主人公阿特米西亞?簡提列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1652)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出生于藝術世家,父親奧拉其奧?簡提列斯基(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是在意大利很有名望的畫家,她擅長創作富有表現力的作品,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她戲劇性一生的反映。阿特米西亞在19歲時在羅馬被父親的朋友兼同事阿格斯提諾?塔西強奸,并在隨后的審訊過程中飽嘗折磨,但她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那個時代的性別偏見,最終塔西被繩之以法。1612年,她和藝術家皮埃托?斯提阿特西結婚且定居佛羅倫薩,還成為了瓦薩里創建的繪畫學院的第一位女性成員。
《畫魂》 1994年,中國/法國/臺灣
據民初女畫家潘玉良傳奇的一生改編。潘玉良原是江南的妓女出身,對繪畫獨有天分,卻無人賞識。一次機緣讓她認識了蕪湖海關鹽業總監潘贊化(爾東升飾),隨即被納為妾。她隨潘贊化到了上海,因為見她喜歡繪畫,潘贊化介紹了專業老師讓她學習,從此開始了學畫的學生生活。其后由于潘贊化的正室的介入讓原本感情很好的二人漸漸產生了矛盾。她于是留學巴黎,漸漸成為國際著名的畫家。上海美術學院校長劉海粟觀念開明,請她回國任教,不料學風開放的歐洲與國內藝術界的情形大相徑庭。一心為藝術的潘玉良被保守的知識分子們指責為“妓女藝術家”,抨擊與阻礙她教授的人體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