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商家策劃將兩樣或更多商品作捆綁式的銷售,不屬新鮮事,不見得就一定是名牌與偽劣商品的搭賣。不過,在書畫買賣中,凡書畫經營機構或個人將兩件或兩件以上作品進行“組合”銷售,那么十有八九屬“真偽搭售”。
真偽搭售
筆者就曾親身體驗了被“真偽搭售”的經歷。那是2004年5月的一天,北方某拍賣行在某賓館舉行拍賣會預展,筆者目光一觸及圖1——王一亭的《伏虎羅漢》圖就被深深吸引,竟光顧著要去購買,而絲毫沒有在意它是與另一件署名王一亭的畫作圖2是“配對”作售的競拍品。待筆者如愿拍進圖1去取件時,才知道能多領一件王一亭的作品,即圖2。面對這件意外所獲的作品,筆者唯一的感受是“哭笑不得”,說不上到底是誰“吃虧”。
轉移視線
書畫的買賣與收藏,任何忽視鑒定的舉動對收藏者而言即意味著風險。很久以前,坊間就有“把假瓷器打碎了再賣”(這樣買者就一心只想著怎么樣去粘合復原它)的傳聞。類似的書畫售假方式現在也有,如有一些經營商或個人到要出售署名某名家的書畫偽作時,往往故作神秘與矜持地大說特說待售書畫已在誰手上秘藏了多少年;或某人從哪個機構將該成品“偷”了出來;或該老裱件在重新裝裱時遇到怎么樣的難題等等,就是只字不提與真偽內容沾邊的話語。
筆者曾親眼看見某南方拍賣行還將某拍品重新裝裱的照片登載在圖錄上并在預展時出示于成品旁,無非是想說明其拍品的來路“正”。其實那件拍品是地道的“老假”(指很久以前造的贗品)。從性質上說,此種“轉移視線”的書畫售假法與古代兵法中的“聲東擊西”原理如出一轍。
欲擒故縱
同樣是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計之一,“欲擒故縱”法在當今書畫經營圈也是被大為“引用”的一種售假法。不過,本文在這里將此法稱為“‘惜’售”法?!跋А弊种约与p引號,說明不是真的“舍不得”,而恰恰是售賣者極力想拋售偽作的一種陰謀。
換言之,有的人越是“不想賣”就越有人“非買不可”。迄今為止,筆者所耳聞目睹的屬于售假者耍弄“‘惜’售”花招而得手的案例,已有十余起,甚至于有的單件成品售出價還超出市場流通價數倍,由此可見此招術的非同尋常。
華麗上市
這里還要提到的就是“精裝”法,就是指將署名某名家的偽作根據不同的幅式施以超豪華,最精美級別的裝潢“軀殼”。此舉對實力派鑒藏家或許起不了任何作用,但“落實”到沖動型的收藏愛好者面前卻往往能“奏效”,因為現在社會上“重衣妝”的收藏人實在太多。
偽鑒定家
書畫鑒定與書畫造假和售假是矛盾的對立面,它們本應互相制約。然而,書畫經營人本身即是造假者的事例并不少見。有的造、售假者專門打名書畫鑒定家的主意,以利益與名氣為誘餌,“腐蝕”他們來充當“黑嘴”,使售假“良性循環”起來。還有一些書畫造、售假“老手”竟試圖冒充成“鑒定家”,他們有的在某收藏類刊物上發表書畫真偽鑒別的文章;有的到某電視臺鑒寶類欄目上當起了鑒定嘉賓……不言而喻,那些人一“坐堂”,在不知不覺中上當的人就更多了,進一步使得書畫市場的“生態”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即“造假盛,識假衰”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