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達作品《錯亂置序》
陳萬仁參展作品《無意識航行》
昨天在上海美術館開幕的“臺灣新世代藝術展”上,動漫世代的斑斕色彩與喧囂之氣讓上海美術館再次變得熱氣騰騰,青春逼人。臺北當代藝術館帶來的32組新世代藝術家的上百件作品,展示著臺灣年輕一代藝術家通過高科技,以多種題材、媒質實施的藝術形式表達著自己的青春期惆悵,以及個人在這個缺少痛苦也缺少敬畏的時代下成長的煩惱,它們通過網絡和各種傳播媒介迅速泛濫全球,無論在紐約還是在臺北,抑或在北京、上海,表現主題的差異僅存在于個體體驗——從這一點上而言,這個世界是平的。
2008年,由上海美術館主辦、張晴策劃的“果凍時代”特展,巡回到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該展對于大陸新世代美學的豐富呈現及深入論述,在臺灣掀起了不同層面的熱烈討論,不論持正面看法或反對以“世代”來論定美學,事實上都已開啟了另一波對年輕藝術家的關注與探討。而昨天在上海美術館開幕的“臺灣新世代藝術展”作為美學意義上的交流展,凸顯的是當代藝術活在當下的精神和狀態、不斷發酵的思考與反復進行的思辨。本展用以與人分享交流與相互請益的內容標的,不是一套蓋棺論定的藝術包裹,而是仍在進展中的一個臺灣創作族群和一個特定時空的文化現象。
參加展覽的多為臺灣“80后”藝術家,展覽模擬了后現代主義“去中心化”的概念,每位參展藝術家都聚焦一個重點主題,從個別藝術家的微觀角度出發,其作品都有著個體背后的故事。蔡孟達作品《錯亂置序》,貝多芬的胸像被猩猩的面容置換了憂憤的五官,并在背后的黑色幕布上寫上“DEFY OR DEIFY”(反抗或者神化)表達著對經典和偶像的質疑,轉過身去,墻背后的達利、愛因斯坦、奧巴馬、切·格瓦拉,這些大眾熟知的流行甚廣的臉也被一一置換上了猩猩的大嘴,原本的嚴肅不免戲謔,嘲弄著現代人。一旁的《圣經》灰黃封面上的字體也被藝術家換上了“GLOBAL BUYABLE”的字樣,表達著新生代對于物質崇拜的自我認識,藝術家稱,這就是購物狂心目中的《圣經》。他的作品還有馬頭企鵝身的雕塑,以及戴著吸塵器的胸像,亂置的元素輕巧淺顯地訴說著“80后”藝術家對于自己成長時代撲面而來的巨量信息的全盤接納和攪拌。
西方藝術家在上一世紀所奉行的“藝術為藝術而藝術”的精英主義教條,在今日看來,似乎必須更開放為“藝術為公眾”的廣大受眾面。這一代的藝術家在電腦、電視面前成長,彩色光線在空間中釋放、流動,這些由光電所構成的色光視覺經驗,所形成的絢麗美學深遠地影響了新世代藝術家的創作。他們的青春理想化、個人色彩濃郁,社會批判性在作品中的缺席讓新世代的人生注定了愉悅和輕快,注定了作品在時間上的短暫駐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