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明的綜合媒體作品《墨荷》。
深圳是中國實驗水墨的重鎮,學術性強的水墨精品展覽和論壇已成為深圳美術事業的一桿旗幟。昨日在深圳畫院開幕的以“圖畫與載體的關系”為題的“第五屆深圳水墨論壇”更是將一千多年前的“圖載”概念擺上桌面,邀請了14位國內外學者從色彩學、文獻學、藝術批評等方面探討這一“失傳”已久的話題。
據本次論壇的學術主持彭德介紹,“圖載”一詞緣于南朝宋顏延之,其中“圖”泛指符號與圖像,“載”意思是表達。“圖載”有三意:一為圖理;二為圖識;三為圖形,分別對應卦象,字學和繪畫。遺憾的是,自從“圖載”這個詞出現之后,一千六百年來,沒有人做過系統研究。本次論壇的目的就是簡略地對“圖載”理論展開研究。
水墨的載體轉換一直是水墨藝術當代轉型中的關鍵,傳統的筆墨紙硯生存空間遇到挑戰,以數碼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成了具有極大發展空間的藝術載體,且為人們所接受。去年的深圳水墨雙年展便有不少以影像、裝置來表現水墨的作品,讓人感嘆“水墨也能這樣玩”。彭德認為,水墨的載體是隨著技術走的,漢唐以前是帛和絲綢,漢唐以后主要是紙,新的載體是電子顯示屏,代表了21世紀的走向。他認為,更理想的載體應該是隨著人的需要而走的,而且載體不僅能夠被動顯示圖像,而且會反過來制約和改變圖像,從而影響或者是導致繪畫的變化。
而嘉賓魯虹認為,水墨與新載體的結合是當代藝術家的必然選擇,原因有三:兩者的結合將更容易表現全新的藝術觀念和內容,進而深入到以往載體所不能達到的新領域;水墨與新載體的結合將更容易表達新的審美趣味與審美經驗;這種結合還更容易使中國藝術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突出民族身份,進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使中國藝術家在進行新藝術表現時,能夠有效借鑒傳統資源。在這點上,董小明的綜合媒體作品《墨荷》、邱黯雄的水墨動畫《新山海經》都是典范之作。
昨日的論壇上,嘉賓們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分析了“圖載”的歷史源流。邵宏的《圖像敘事與文字書寫方向》以“敘事”題材應與文字同時出現為依據,得出“敘事圖像的展示方式應與文字記述的線性順序一致”的觀點。申秦雁的《早唐墓壁畫中的水墨意趣》,則立足于唐墓壁畫來探討唐代逐漸形成的水墨藝術之表現方法。曾啟雄的《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傳統色彩資料調查》,以李時珍《本草綱目》為線索,試圖從中管窺明代色彩的使用狀態,揣摩明代染料與色彩、色相與色名、色彩與表達上的特征,作為我國古代色彩體系復原時的參考,亦可作為建構中國傳統色的信息基礎。
據悉,今日該論壇還將在深圳畫院舉行一天。昨日下午,作為該論壇的配套活動,“傳統意韻·創意文化——新媒體系列展”在關山月美術館和深圳畫院同時開幕,將展至2010年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