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局部
500年前,無懼于道德的批判和宗教的禁忌,達·芬奇解剖了30具尸體后,在手稿中留下了他的疑惑:“我都解剖完了,但是‘靈魂’在哪里?”500年來,人類史上沒有再出現過如達·芬奇一般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靈魂在這兒
近日,炎炎夏日的臺灣,刮起了一陣達·芬奇旋風。“天才達·芬奇特展——蒙娜麗莎的25個秘密”在高雄工藝博物館展出。作為少見的大規模展覽,同時也是達·芬奇巡回展當中最詳盡呈現的一次展覽,吸引了許多從北到南、想一探達·芬奇世界的觀眾:穿越五個世紀,透過65件器械模座、67件復刻版畫及專題和37件攝影作品,去面對達·芬奇的靈魂,解讀他的思維。
達·芬奇曾說“一日充實,可以安睡;一生充實,可以無憾”。而他本人便是這句話的最佳實踐者。他是畫家、發明家,也是哲學家、科學家;他不但發明起重機、飛輪、聚光燈,也發明可攜式鋼琴、雙管長笛、武器,甚至是世上第一個發現動脈硬化癥的人。達·芬奇被稱為流體力學之父、解剖學之父、飛行理論之父,一生專注于探索自然奧秘與人類心靈,不間斷地對世界進行全新的詮釋,即使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在學習、研究。
此次展覽籌備歷時整整十年,主辦方并不以呈現達·芬奇作品的真跡為訴求,而更想向觀者展示一種理念:透過達·芬奇的多元貢獻來展示他跨領域的多元探索、科學和人文藝術的結合概念,以及他不斷研究、創造、發明的求知精神。展品中有諸多達·芬奇的復制手稿、飛行器、建筑模型以及光學、水力、音樂等精彩物件,還有數量很多的一比一復制畫作。無疑,它們可以最廣泛而全面、帶領大眾進入達·芬奇的藝術世界。
解剖《蒙娜麗莎》的眉毛。
高科技破解“蒙娜麗莎的微笑”
此次展覽,還破解了“蒙娜麗莎的微笑”背后的25個“秘密”。
蒙娜麗莎究竟何許人也?這一直是個問號,幾百年來沒人知道。在達·芬奇時代,托人作畫的都是貴族。《蒙娜麗莎》背后的天空是以價值每公斤2000美金的青金石畫的,可蒙娜麗莎身上卻沒有半點珠寶。所以,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就如她那永恒的微笑一般引人遐想。
每年,有超過800萬旅客遠道來到盧浮宮,為求一睹《蒙娜麗莎》的風采。然而他們看見的,卻與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有著天淵之別。這幅震古爍今的藝術品,與我們之間相隔逾500年的光陰和歷史,它在1503~1506年間,又是什么模樣呢?
法國攝影師兼工程師PascalCotte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多光譜相機,因此獲得機會在法國政府以及盧浮宮的特許,拆下名畫保護框進行精密的科學檢測。他用那獨一無二的相機,在無任何保護膜的狀態下,用3小時為此名作拍下了13幅2億4千萬像素、極為精確的“全裸照”。這些史無前例高畫質的照片,終于為世人揭露了25個從前肉眼無法看到的秘密。
當人們來到舉世知名的《蒙娜麗莎》畫作前,會發現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都感覺畫上的人在對自己微笑,這是這幅作品最讓人嘖嘖稱奇的地方,可惜也幾乎是世人對《蒙娜麗莎》最為直觀而有限的了解。
達·芬奇的人體解剖學手稿插圖。
通過語音導覽,觀者會知道:這幅畫上原本有24個秘密,但所謂秘密就是蒙娜麗莎的背后有小路、丘陵或者頭紗是畫完之后才畫上去的。不過,最近發現的第25個秘密是:《蒙娜麗莎》曾被認為沒有眉毛及眼睫毛,現在我們終于首次確定這與事實不符!對要求完美同時又擅長解剖學的達·芬奇來說,不可能因為粗心而忘記畫上眉毛和睫毛。目前畫作的空白,用多光譜相機還原真相之前,曾有很多推論,例如年代久遠,導致畫作模糊、色澤變淡之類的猜想。而PascalCotte最終用他的高科技在蒙娜麗莎左眉上找到了一根“眉毛墨跡”:“雖然僅僅是一根,都算是證據。”。
此次拍攝中,另一重大發現是找到了《蒙娜麗莎》創作之初畫面的原本色彩。展覽貼出了很多原作的放大照片和真實顏色的還原照片,通過解析合成,把現在看到暗黃色澤的畫面試圖還原到當初達·芬奇真正賦予它的顏色。我們將首次看到《蒙娜麗莎》的最原始的顏色,欣賞到它在500年前的面貌,真像是:蒙娜麗莎的皮膚很白皙,面頰粉紅,背后那片天空居然是湛藍的天藍色,能清楚看到道路、丘陵和更遠方的巖石山等等。專家認為,畫面目前展現的深綠色背景是500年歲月中,油墨顏色沉淀的結果。還有一些其他令人興味盎然的細節,比如:蒙娜麗莎雙手原本是要遮住自己的肚子卻緊握毛毯的位置、她的笑容、面部大小、表情都曾經被修改。它眼睛附近的污漬是水垢,白點的龜裂紋路極可能是因為拿破侖曾把此畫掛于浴室內造成的。歲月在美人臉上的流逝還表現在,如今蒙娜麗莎的笑容比達·芬奇當初所畫的笑容角度略小,臉的面積也稍稍“縮水”。
簡單就是終極的復雜
達·芬奇為后世留下6000多頁手稿,他用意大利文寫作,并以他自創的速記方法記錄事情。此外,他更習慣采用“鏡像書寫”,即從頁面右邊開始向左邊書寫。只有為其他人寫作時,他才會以正常方式書寫。一些歷史學家推測他這做法是為保護筆記的內容,其他人則認為由于他是左撇子,因此這種書寫方式才更快更方便。
手稿中記錄了他實驗及解決問題的聰明才智。達·芬奇曾計劃將它們編輯成為百科全書出版;可惜與他的許多偉大工程一樣,最后無疾而終。
很明顯,達·芬奇筆記只供他自己參考,結構散亂,字體潦草,多數沒有標點符號,像是為跟上思想靈光乍現的那一刻。他的筆記最初只是一種工具,借以提升他的繪畫造詣。透過研究解剖學,他能更精確描繪人體。透過研究植物和巖石,他的繪畫更富真實感。久而久之,這些筆記已遠遠超出了表面的價值;他的手稿,已成為達·芬奇一生對自然界的熱愛和他是發明天才的最佳佐證。
相對于手稿的復雜難解,達·芬奇的插圖名作《維特魯威人》則清晰明確。他描繪了公元前1世紀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對人體結構比例所作的研究,演繹了“黃金分割”的概念,亦即人體各部分的完美比例。《維特魯威人》可能是達·芬奇最著名的插圖,據他的日志記載該作約于1492年畫成。圖中描繪的裸體男性,擺出兩個前后交迭的姿勢,四肢伸展,一個成正方形,另一個成圓形。這幅畫堪稱藝術與科學的結晶,完全展示了達·芬奇對人體完美比例的濃厚興趣。達·芬奇經由仔細閱讀維特魯威的研究,結合自己對人體的觀察畫成此畫,成為第一位借助數學來理解人體結構的自然學家。
“簡單就是終極的復雜。”達·芬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