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現場”2010國際行為藝術節,以空前的規模展示了不可再生的、充滿詩意與想象的行為藝術,無論對于廣州還是全亞洲而言,這都是一次具激情與活力的地區性當代藝術活動,更讓廣州在當代藝術的國際視野中占據一席之地。
本次藝術節的策展人喬納斯?斯坦普(Jonas.Stampe),曾經在法國、瑞典、美國等國家相繼組織過多次國際性的行為藝術節,據他介紹,這次活動所邀請的35位頂尖藝術家分別來自17個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藝術主張、年齡及文化背景,“先鋒且真實是他們的共同點”,喬納斯說。他們當中既有親歷并見證了西方戰后藝術史發展的先驅,也有堅持探索行為藝術在當代發展的新生一代,從而構成了一個多樣性而且高品質的行為藝術節。
作為融合了觀念與身體表現的藝術形式,行為藝術還以特定的環境為依托,部分參與藝術節的藝術家是到達美術館后,根據廣州的氣候、美術館現場的環境進行創作的,或者把原有的想法落實的,其中包括中國藝術家周斌的《影子》、加拿大藝術家思爾薇的《找朋友》、北愛爾蘭藝術家艾拉斯戴爾的《吃過之后》等作品。
行為藝術強調當下的、現場的、真實的、不拘型式的表演,也由于其對過程的注重,具有現場性、直接性等特點,過往別人對于行為藝術理解的片面性,部分原因是由事后的、斷章取義的照片對作品進行了所謂的記錄和解釋所導致的——它們很難來完整地反映行為作品的具體實際情況。于是在策展過程中,對于怯于在眾人面前演示,而要求播放影像的藝術家,策展人沒有把他們列入到邀請名單之內,這也是命名為“現場”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