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者如斯:何多苓展 新聞發布會
在多元并存的當代語境下,如何既能有效的吸收西方文化的成果,又對中國本土文化精神有很好的領會與把握?同時,能夠發展出一種較為有效的藝術方式,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價值?由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領升藝術機構、中國藝術基金控股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布魯姆畫廊執行主辦的 “士”者如斯:何多苓展,是對諸多問題的探尋和呈現。何多苓的作品內斂、優雅、高貴的品格在面對潮流時保持一種“遠離”和靜思,踐行當代“士”的精神,接續中國文化傳統。此次巡回展覽首站將于5月8日至18日設在上海美術館,展覽第二站于9月份設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隨后將在全國以及世界各地的部分重要美術館巡回展出。展覽除展示何多苓各個歷史時期的成名作之外,還將呈現其一批從未見世的新近之作。展覽特邀中國美術館館長、藝術學者范迪安為學術主持,著名詩人、文化學者歐陽江河為策展人,年輕批評家亞歷山大、杜曦云為執行策展人。
2011年3月19日,展覽的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美術館館長、藝術學者范迪安、著名詩人、文化學者歐陽江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批評家杜曦云、藝術家、策展人歐寧、媒體人胡赳赳、領升藝術機構董事長、布魯姆畫廊董事長傅麗蓉出席了發布會。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歐陽江河介紹展覽的情況時介紹了展覽的緣起和作品的概況:這是一個有文化抱負的非商業展覽。展覽最初緣起于麗江的一次研討會,展覽的作品涵蓋了何多苓以往的重要作品和近期的新作,《春風已經蘇醒》等早期作品都會在這個展覽中呈現。包括大幅作品40件,小幅作品10件。其中《帶閣樓的房子》系列作品有完整的呈現。
中國美術館館長、藝術學者、展覽學術主持范迪安
彰顯中國當代藝術在精神指向和在語言方法上的價值
中國美術館館長、藝術學者范迪安對展覽和何多苓的藝術做了精彩的概述:“改革開放之后的當代中國來30年來,何多苓的藝術不僅回應著中國文化和時代特征,而且表達強烈的個人藝術追求。過去30多年來走出一條既與眾相同又與眾相異的藝術道路。 他的藝術總是在時代文化出現新的特征和處于變革的時候,與時代特征有著精神上的對應。70年代向80年代轉折的日子里,何多苓作為四川畫派的重要成員用他的作品書寫了中國藝術當代最初的篇章。從80年代向90年代過渡,中國社會出現經濟轉型,社會進一步變革的時候,何多苓同樣用他的作品來體現社會轉型期人的精神、人的性格的關注。進入21世紀以來,何多苓更用自己大量的作品,形成自己非常自足的藝術世界。他是在這個時代之中的藝術家。
這次展覽與通常的藝術史的敘述方式不同的是:要提煉他的藝術中最重要的精神和藝術方式,就是展覽的題目所點出來“士”者如斯,著重在于“士”。要探討“士”,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來自中國傳統和西方傳統中的共同點。是對文化自信者的表述特征。展覽著重探討“士”的精神如何在當代文化條件下重現和復興。第一個問題:何多苓的藝術是否具備“士”的特征?何多苓的藝術,一方面回應時代,另一方面特立獨行。他一方面感受著外部世界的變遷,另一方面更是不斷向自己精神和內心世界深處走去,回到內心駐守精神的訴求和語言的形態。展現出他特別的藝術道路。所以把他僅僅定位在四川的鄉土畫派、傷痕美術等等看上去是合理和必要的,但在做深度的學術分析的時候是不能輕易地為他指定一個坐標的。從80年代最初的何多苓作品就透露出一種獨特的氣質。他通過表象來表達精神的訴求,通過一般的描繪達到更多內心的敘事。這些特點可能會被我們通常的美術史研究,也就是流派的眼光、地域畫派的眼光所遮蔽。而我們現在要從他最初、本能的氣質來看他的藝術發展。90年代何多苓同樣畫出作為那個時期復雜心理和意趣象征的作品,但是顯然不同與當時風行一時的玩世類的、波普類的和其他帶有符號化的潮流。他仍然延續著自己自己一貫的藝術道路,繼續構筑他自己的藝術世界。20世紀是個圖像碰撞、媒介發展跨越邊界的時代是繪畫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特別是淹沒在圖像構成的危機之中。而何多苓堅守著架上繪畫,越發凸顯出他在語言上不斷精進、逼近深刻的思想情境。即便是我們粗糙的把改革以來分做三個十年,也可以呈現出一個真實的何多苓。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何多苓的精神追求和中國古代“士”的理想追求的關系,這種追求包含著追求個人內心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是表面的獲取社會秩序的自由,是內心的思想情感不斷敞開的自由。是真正尊重自己能力、潛質的自由。“士”的本質是在文化的進程中充當真正的精英。用知性的思想來抵御所處時代的潮流和時尚。縱觀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很多藝術家都在不同的方面為中國當代藝術作出了不同貢獻,但是何多苓在幾十年的藝術創作中的堅持,讓我們越發感受到這樣一種精神的可貴性。作為一個展覽,既展示何多苓這么多年來的勤奮探索和有成就的積累。更重要的提示這個展覽的一條主線,就是中國當代藝術在這個階段雖然是多元并存,但要把其中更重要的價值給與學術肯定。這個價值就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關系性中給予更清晰的提示,由此來彰顯中國當代藝術在精神指向和在語言方法上的價值。當代藝術在今天有越來越多的可能性,與世界的關系也越來越便捷。而真正能夠在本土文化和國際格局中的文化中讓人有所感動,需要提示出中國重要的藝術家,在精神指向和語言方法上的可能。”
收藏狀態與文化追求
發布會現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對展覽作品的收藏概況作了介紹:何多苓的作品是先學術后收藏的,美術館等學術機構對何多苓作品學術上的肯定對后來的私人收藏的延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分為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兩部分,近些年來更多的海外收藏的趨勢。展覽以整體的面貌展現給更多的公眾和學術界,國外的展覽更是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傳播的重要機會。
中國傳統文化“士”的精神體現在自由精神、精英精神與時代精神之中,歐寧對何多苓作品中的凝視、時間、青春、記憶以及文學性等等藝術語言與中國知識分子“士”的傳統文化關系做了闡述。批評家杜曦云、媒體人胡赳赳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對何多苓的藝術以及在美術館開放的背景下,展覽對浮躁的當代大潮有著修正的、泛文化的意義發表了各自的意見。已過耳順之年的何多苓任然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與領升藝術機構推崇的良性文化共同挖掘中國文化內在的、自足的精神,建立新的具有普世意義的精神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