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公明
近日關于廣東美術館擴建的消息引起了媒體和廣大市民的關注,這既是事關社會文化生產與消費的重要變化,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這是我省文化建設中的重大公共決策事項。
在當代生活中,美術館、博物館等從事藝術收藏、展示和研究的機構與藝術家和公眾關系極為密切,是推動公共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
美術館、博物館的精神核心就是作為公共領域的公共性價值,早在1793年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向公眾開放的時候,就逐步建立了讓公眾參加到國民生活的一切方面的公共性原則;而在19世紀晚期的美國各地紛紛成立博物館的浪潮中,致力于公共的藝術教育的目的除了包括對藝術家的培養、提高生產設計的水平以外,最重要的目的是,作為普通市民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博物館被設想為有可能取代宗教機構,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家庭和社會的價值觀。
到了20世紀后期,美術館、博物館的公共性特質更為明顯地表現出來,其核心就是在國家和私人領域之外建構一個自由交流的、可以容納多元社會政治倫理的文化空間,引導著在當代藝術的多元性中必然會產生的一種公共政治多元化的精神維度。
當代的文化藝術從本質上看就是以當代生活中的公共政治、文化沖突和社會發展景觀,作為自己的研究和表現對象。很顯然,美術館既是引導公民通向公共社會生活的藝術橋梁,它本身的建設、管理、發展規劃等等也理所當然是社會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關注和熱心地討論廣東美術館的擴建工程,就像我們曾經熱心地關注和討論過亞運會工程一樣。
首先,應該從目前狀況與需求增長的角度論證項目立項的必要性,至少要讓納稅人明白為什么要對原來的美術館進行擴建、擴建之后對實現他們的精神文化利益有什么好處,說到底這首先就是一個重大文化工程的合法性問題。
當然,這個問題就涉及公共財政投入的公開性與透明度,涉及每年人大審議年度預算的程序正義問題,如果公眾對這些問題根本就不了解,就很難說符合公共決策的根本原則,就很難論證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其次,從擴建方案的選擇到決定公共財政的投入,同樣離不開要以實現公眾的知情權為基礎,特別是要尊重公眾對于實用功能與形象工程之間的利益選擇,要尊重公眾對于公共資源分配的選擇權利。說白了,就是要防止幾乎所有“形象工程”都具有的豪華、奢侈的特征,要堅決杜絕打著“專業眼光”、“戰略前瞻”為旗號的利益驅動,要特別警惕在巨額投入中讓各種利益集團分沾利益而納稅人根本無法監督的現象。
而要真正實現納稅人對廣東美術館擴建工程的知情權,就應該從預算、投標、承包到材料選購、施工報酬等等,所有工程的預算與支出都必須極其精細地公之于眾,讓公眾有權利進行質疑和有程序保障啟動民間對政府的問責。
另外,在具體的方案評選問題上,應該認真對近年來廣州進行的重大文化工程的得失經驗進行總結,對那些已經在使用中暴露出來的奢華浪費、功能不合理、設計不合理等等弊病來一次大掃除,讓專家挑刺、讓公眾參與討論,借此避免廣東美術館重蹈覆轍。
(作者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