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的雕塑別出心裁
798一景
798,從丑小鴨成長為一只白天鵝,在許多藝術家眼中,它能與世界著名的藝術集聚區紐約蘇荷區齊名;
798,已是北京的一張名片,外國游客把它當作北京之行的必看景點,這里突破語言障礙,直接用視覺藝術就能與世界對話;
798,還是北京的一個表情,在中國的政治中心,有這樣一個開放、包容的藝術天地,北京的形象不再呆板、單調;
798,絕對是“混搭”的典范:根正苗紅的“菊香人文空間”與西方前衛的尤倫斯藝術中心兼容并存;有些年頭的751火車站和現代的畫廊相映成趣;斑駁的露天鍋管道和裝飾一新的展廳賣場遙相呼應……
迎著質疑的目光,在爭議聲中,798已走過十個春秋。不管是沒落,還是升級,798已在那里了!
少了藝術家,多了商業味
798沒落了嗎?
有著40多年畫齡的董先生,近三年來一直在798以為路人畫像為生,最多時一天能畫上二十幅肖像,但有時一天也開不了張。董先生擔憂地說,“在798越來越難呆下去”了,由于物業要規范管理,他們這20多個流動的畫師原來是點綴798藝術氛圍的“風景”,現在卻是要清理的“污點”。
不僅無房無地的畫家難以呆下去,就是那些曾有畫室的藝術家也只能黯然告別798。畫家魯迪告訴記者,十年前,藝術家在這里聚集,就是因為這里離城遠,成本低,可隨著798越來越有名氣,租金不斷上漲。一平方米一天的租金從最初的3角錢,漲到現在的3元錢,有的地方還層層轉租,炒到了8元以上。魯迪租一間60多平方米的小畫室,僅租金就要5000多元,再加上材料費、生活費,一個月至少需要一萬元,這對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藝術家們來說,壓力很大。魯迪說,新來租畫室的畫家一般都撐不過三年,798的藝術家不得不開辟新的生存空間,有的搬到一路之隔的草場地,有的轉到附近的望京和環鐵地區,還有的到了宋莊,他也準備搬到宋莊去了。
宋莊似乎又在復制著798的故事:離城更遠的宋莊地區,村民住宅院落大,租金更便宜,從1993年開始,陸續有藝術家到這里租房,近年來,798的一部分藝術家也來了,現在宋莊的藝術家達到4000多人。宋莊已后來居上,取代798,成為中國最大的一個原創藝術家的聚居群落。
798,10年前還是工業沒落的舊廠區,藝術的進入,使它起死回生,最多的時候聚集了2000多名藝術家。現在商業氣息濃了,租金高了,一些藝術家被迫離開。
798,最初就是因為對藝術家的包容,讓最“貧困”的藝術家在這里找到歸宿,而現在的798有了租金門檻,嫌貧愛富的資本不再歡迎“一窮二白”的藝術家。
失去藝術家的滋養,當藝術與商業的天秤失衡,人們不免擔心未來798在藝術上會走向沒落。
影響力強了,產業鏈長了
798升級了嗎?
北京大學藝術系老師彭鋒,10年前就常去798,他說那時的798位置較偏,去一次很不容易,里面的布局也亂七八糟;而現在798成為北京的一個文化中心,藝術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他幾乎每星期都要來一次,有時一星期要來三四次。
的確,798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著北京的文化人。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次的中外游客前來參觀,其中境外人士占30%以上;每年要舉辦來自30多個國家2000多場次的展覽、演出和時尚發布,小范圍的藝術沙龍和聚會就更不計其數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798:有人來參加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進行思想的交鋒;有人來看稀奇古怪的創意,享受視覺的盛宴;有人來尋找商機,收藏作品樂在其中;有人來放松,坐在太陽傘下,喝咖啡,欣賞路人;就連小孩子也能找到自己的所愛,恐龍、機器人、好玩的東西應有盡有……
798不再是那片破敗的舊廠區,它承載了許多新的內容: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東西方交流對話的平臺,中國當代藝術的地標,文化創意產業的基地,還展示一種現代生活方式——開放、包容、多樣。
位于798D區的梯級藝術中心是798一個著名的藝術空間,其副總裁李斗憲來自韓國,他告訴記者,現在798共有文化創意類機構400家,其中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45家境外文化藝術機構,大多數藝術機構和畫廊每個月都要請專門的策展人,策劃展覽,去尋找和發現一些年輕藝術家。畫廊為藝術家提供工作場所、生活和宣傳費用,藝術家生產的作品供畫廊收藏、展覽和銷售。尤其是去年年底798第一次引進了正規的拍賣,為藝術品定價,使798的產業鏈更完善了,正式升級為當代文化藝術的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
“全世界的藝術區都有其發展的規律,藝術區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李斗憲總結說,比如紐約的蘇荷區,誕生于藝術家的工作室;后來隨著人氣和產業的集聚,畫廊代替了工作室;最后由于產業的升級,時尚品牌中心又代替了畫廊。遵循這樣的藝術產業區發展規律,梯級藝術中心就不僅僅定位于畫廊,而要跨越到第三個階段,成為一個綜合性文化藝術平臺,除了常規的展覽,還從事文化產業的規劃和設計工作,策劃一些時尚展示活動……
寬容與有效管理
798轉型了!
沒落了,還是升級了?實際上是對798轉型的不同認識,從一個原來單純的“藝術家居住性聚集區”,變為原創藝術家、畫廊、批評家和經紀人等共同形成的“藝術產業集聚區”——自發形成的798在轉型,798所屬的七星集團的管理在轉型,798所在的朝陽區也有管理的創新,這些創新和轉變可以為中國的文化產業園區所借鑒。
“對于798的發展,北京市政府給予了足夠的寬容與支持,可以說,沒有政府的引導和有效管理,就沒有798的今天。”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吳錫俊如是說,“藝術區的升級是經濟現代化和城市功能拓展的必然,更是藝術產業發展的內外邏輯,國外著名的藝術區大多走過了五六十年的歷程,而北京的發展才十年。”
2003年798面臨發展的“生死關頭”,自發聚集的藝術家與物業管理相持不下,798是“留”是“拆”?北京市委召開專題研究會,2004年冬天還對798的藝術家進行一家一戶的摸底調查,最后為798的發展定調——“保留比拆掉好,要管一管、論一論、看一看,以時間換空間”;“對798的當代藝術,不能不管,也不能管死”……北京市和朝陽區兩級領導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平衡藝術家和物業管理的利益,雖然企業失去了商業地產的機會,地方政府的稅收也有損失,但留下了一個當代的文化地標。
2006年,朝陽區成立了798藝術區建設管理辦公室,逐步加大了對藝術區的引導和服務力度,明確將這一區域的規劃由原來發展工業調整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并確定為首批“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近年來朝陽區政府和七星集團累計投入過億資金,用于完善配套基礎設施;由北京市政府引導、七星集團為主體,共同出臺了對798藝術產業區的20多個創新性管理辦法,在規范經營管理方面有諸多“突破”:工業用地上也可注冊文化企業、個人工作室也可以進行工商登記注冊……
“當城市化率超過45%、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時,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更高,休閑和娛樂的消費會有一個新的增長,我國有許多城市就處于文化消費的爆發期,現在又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798的發展經驗值得中國各文化產業園區學習。”北京工業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王國華評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