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場關于中國畫的討論中,劉國松說:“我們作為中國的水墨畫家,既不能完全抱住古人的尸骨不放,也不能跟著西方的樂隊起舞。我們應該想,我們能對中國文化做些什么?”
2012年4月,80歲的藝術大師劉國松在臺北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用探索繪畫藝術逾一甲子的創作心路回答這個由自己提出的問題。
創新“水墨”技法:建立中國繪畫新傳統
劉國松說:“我把現代水墨當成了自己的第一生命?!?/p>
水墨是他的生命符號,“它長期為中華民族所使用,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認同,在文化表征的辨識上具有鮮明的東方性格。在國際化過程中,‘水墨’已經不能從文字的表面來理解,而是中國繪畫精神的象征。”他這樣解讀水墨。
劉國松一直很叛逆,從早期潑墨油畫,回歸傳統水墨、再不斷創造出新的風格,獲得成功后干預變革而不是定型自己。為了承載起水墨這一厚重的媒材,他創新技法,拓墨漬墨、裱貼、噴刷、背染、滴流,無所不能;他發明了“劉國松紙”,由此出現“撕紙筋”和“抽筋剝皮皴”。
他極力引進20世紀中葉的抽象表現主義,最終以“中西合璧”的宋人山水圖式與抽象符號融合的改革方案,填補了水墨畫革新的一項空白,成為超出地域而具有國際意義的代表性畫家。
劉國松使用的水、墨、宣紙、色彩都是傳統的,但思想風格技法卻是耳目一新的。人們評價他推動了中國水墨畫的換型和藝術語言的轉換,在藝術圖式上擁有自己的別樣“風貌”。美術評論家賈方舟說:“很多藝術家都在用理論開道,而劉國松是用實踐開道,他將水墨畫從技法推進到精神,繼而推進到當代人的視角?!?/p>
為了傳承技法,劉國松把自己的創作方式拍攝下來,以影像方式與業界共享。拓墨法、漬墨法、水拓法、抽筋剝皮皴等,他一一不厭其煩地演示、解說,毫不藏私地奉獻心力。
“我的理想就是建立中國繪畫的新傳統,兩三個人建立不起來,一定要有一大批人共同建立。如果有更多人來做實驗,都在創造新的畫風,就能建立起中華繪畫新傳統?!眲烧f。
“中國水墨畫的創作,需要不斷創新?!彼f,直到現在,他還在探索,也將一直探索下去,求新求變。
迎接盛世:世界坐標中尋找中國繪畫方位
劉國松說自己是“一個東西南北人”,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游刃有余地淬煉著獨到前沿深刻的藝術生命。
劉國松幼年習畫,年輕時尋求油畫的中西合璧,中年重拾東方水墨,中年以后又以太空畫、水畫、漬墨畫等一次次大膽的創新震撼畫壇,以自己的實際經驗證明,西方當代藝術中所謂的靈感在中國傳統藝術中早已存在。
“我們應該在中西繪畫傳統中取長補短,在自己的土地上消化。”他因此而不斷創造,希冀創造出一種既中國又具現代精神的個人風格,建立起東方畫系的新傳統。
上世紀60年代初,在劉國松的引領下,臺灣產生了一批抽象的水墨畫,顛覆性地影響了東南亞?!爸腥A民族是一個抽象思維很強的民族,抽象美學早就滲入中國藝術的骨髓。東方繪畫精神追求的應該是氣韻,天人合一的觀念,而不是寫實?!眲烧f。
在東西文化交流頻繁的當下,他呼吁中國畫家做好迎接“中國世紀”的準備,“中國現代水墨現在被世界藝術界所了解、喜愛,背后折射了國家強大帶來的‘文化效益’。世界眼光聚集過來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亦將散發出去”。
推動兩岸水墨交流:中華文化的“再創造”
臺灣發展現代水墨比大陸早了20年左右。但在劉國松看來,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的大陸現代水墨如今已風生水起,不論創作人才、環境、政策,都處于最好的階段。
對于兩岸水墨藝術界的創新探索和互動交流,劉國松起了重要的引領作用。1981年應邀赴京參加中國畫研究院成立慶典;1983年,中國美術館為他舉辦大陸首場個展,并進行3年巡展,為大陸畫壇帶去別樣生機,吳冠中、周韶華等藝術家因此而找到知音。近年來,劉國松奔走兩岸,通過展覽和演講為現代水墨畫的發展傾盡心血。
他說,對祖國文化的熱愛,是自己不斷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道路的力量源泉。他為了求索現代水墨藝術,68歲那年赴西藏講學,親身前往雪域體驗雪山之美,卻因在高原停留太久被“上帝奪去了一只耳朵”。半個月后,《西藏組曲》系列作品面世。
除了藝術探索,劉國松對國家的愛也仿佛赤子之于母親。六歲時他的父親就在抗戰中陣亡,后來一路逃難到湖南,母親僅有的一點別在腰帶上的盤纏也被日本人掠奪,家里一貧如洗。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感恩,更愿意付出?!眲稍谏綎|濟寧泗水高中資助了一個“珍珠班”,負擔起孩子們高中階段學費、生活費。他準備今年4月底去看看孩子們,給他們講自己小時候經歷的苦難,讓孩子們勇敢地去追求心中目標。
去年底,劉國松獲頒大陸首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他準備把100萬元獎金回饋給大陸年輕畫家。“每年能拿出十萬元,分十年,獎勵年輕畫家進行水墨創作”。這項獎金將在明年開始。
兩岸對實驗水墨的探索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當代中國水墨畫發展的重要參照。今天4月21日,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將辦一個兩岸三地的水墨畫展覽,主題是“白線的張力”,劉國松的22幅作品將作主要展示。
兩岸文化交流日益熱絡,水墨交流只是一個縮影。劉國松說,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傳承中華文化智慧,共同傳承茶道文化,臺灣的云門舞集、漢唐樂府被大陸人喜歡……這些來自民間、來自人心、自覺自省的中華文化“再創造”,有著超越一切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