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場領導和嘉賓在展覽開幕式后合影
時值馮法祀百年誕辰之際,在文化部和中國文聯的關心支持下,由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油畫學會聯合主辦,中央戲劇學院、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協辦的“藝為人生——馮法祀百年誕辰藝術回顧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了,展覽既以歷時的線索反映他不同時期的研究與創作,更聚焦他藝術生涯中兩個重要藝術時期——20世紀40年代抗敵演劇隊時期和50年代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時期,二百余件作品配合文獻史料,構成馮法祀藝術人生的宏覽,彰顯出老一輩油畫家對藝術與時代的關切。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在開幕式上致辭
在展覽開幕式上,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講到:“在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中,嵌印著幾代藝術家探索奮進的足跡。他們堅持用藝術反映廣闊的社會現實,謳歌中華民族的風骨正氣,彰顯中國藝術的文化理想,為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和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留下了視覺的印證,為中國美術的時代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馮法祀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馮法祀在早年學習美術的同時,思想上就追求進步。1933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科,在徐悲鴻、顏文樑、呂斯百、潘玉良等油畫前輩的共同熏陶下,樹立起“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觀。大學畢業后,馮法祀毅然攜筆從戎,投身抗戰熱潮,在抗戰文藝的大陣營中施展自己的藝術才華,以滿腔的熱情和高昂的斗志參加“抗敵演劇隊”,前往西南邊陲,于戰地中服務抗日軍民,用畫筆記錄烽火歲月,踐行了一位革命文藝家的高尚信念。馮法祀曾說:“演劇隊不僅為我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天地,更為主要的是錘煉和培養了我,使我的創作思想成長成熟,探索人生的信念執著堅強。”
馮法祀兒子馮世光在開幕式上致答謝詞
此次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馮法祀這段不平凡的藝術經歷,梳理其40年代在抗戰大后方的稀世之作。此時期雖然生活艱難,但馮法祀創作頗豐。《演劇隊的晨會》通過一代青年在前線戰地的文藝生活,典型地傳達出這支文化隊伍朝氣蓬勃的戰斗生活和美好暢想。巨幅油畫《開山》更以強有力的筆觸表達了普通勞動者的壯志豪情。1938年,馮法祀曾與王琦一道赴延安魯迅文學藝術學院,在美術系第二期短期訓練班進行藝術學習。這段經歷,使他認識到解放區人民生活和國統區的不同,遂以一幅反應前線國民黨士兵悲慘生活的《捉虱子》針砭時弊。馮法祀作為歷史的參與者,以細致入微的藝術視角,給予生活以真實的表達,在塑造藝術形象時對戰士和勞動者投以人性的觀照。徐悲鴻曾在《民族藝術新型之劇宣四隊》一文中,評價馮法祀的作品“以急行軍作法描繪前后方動人場面,題材新穎,作法又深刻……可為抗戰中之珍貴收獲也”。展覽中,這個時期的作品以素描、速寫、風景、油畫肖像和群像從不同側面展現了這段感人至深的場景,成為補遺抗戰時期中國油畫的重要篇章。
2006年再次創作《劉胡蘭就義》時的馮法祀先生
抗戰勝利后,馮法祀隨徐悲鴻北上,為恢復國立北平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不遺余力,滿腔熱情地迎來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成立后,馮法祀在中央美術學院任繪畫系及油畫科主任。不僅忘我地為新中國的油畫教育工作謀篇布局,更投身于專業創作,在主題性油畫創作中堅持現實主義藝術方向,在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語言探索上達到新的境界。1955年,他不拘年齡與地位的差異,堅持參加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教授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油畫訓練班學習,這也成為馮法祀后期藝術人生中一段重要經歷。在這種專注的創作精神指引下,馮法祀經過多次實地考察以及多稿的形象斟酌,終在1957年完成了油畫《劉胡蘭就義》,這件作品作為20世紀50年代中國美術的鴻篇巨制,突出體現了馮法祀鮮明的革命藝術觀,也奠定了他作為現實主義油畫家代表的地位。
1957《劉胡蘭就義》主題性創作畫布油畫230x425cm(現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此次展覽的另一亮點,就是展出了馮法祀在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時期的學習、研究與創作,圍繞著《劉胡蘭就義》創作的近百張珍貴畫稿首次整體亮相,成為馮法祀嚴謹的藝術態度和努力探索主題性美術創作規律的有力佐證,讓人看到50年代中國油畫吸收前蘇聯教學經驗、在借鑒與體悟中形成個性的一條代表路徑,回溯新中國美術發展史上這一重要歷程。
馮法祀兒子馮世光向到場媒體講解展品情況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