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羅馬歷史全景

時間:2009-07-29 16:27:02 | 來源:世界藝術館

展覽>秦漢——羅馬文明展>

本次展覽所呈現的時代——從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是羅馬的奢華與名望達到鼎盛的時代,其政治統治得到擴展,文化傳播至歐洲與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地區。這一進程得益于在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1世紀)已經開始的文化與貿易路線,但是其疆域的拓展,以及社會、領土、經濟和文化機構的狀況是史無前例的。

倚仗其社會結構、經濟、文化和藝術,這個跨三大洲的帝國上維持了12個世紀,本文的介紹自然不能涉及到羅馬文明的所有歷史細節,而是希望勾勒基本輪廓,呈現最重要的方面,聚焦與中國漢代的鼎盛時期相對應的特定時代。

羅馬之前的意大利

在成為一個領土所屬國,一個文化世界之前,羅馬僅僅是一個碰巧坐落于意大利中心的,位置優越的城市,它屬于拉丁姆地區(Latium),臺伯河下游流經此地,流入西面幾公里以外的伊特魯里亞海(Tyrrhenian Sea)。這個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處在意大利半島南北部天然交流路線與東西主要軸向的聯結點上。

在公元前一千年的最初幾個世紀,意大利居住著許多文化各異的部族。其中拉丁人(Latins)可能在銅器時代從歐洲的北部和東部遷移到此,穿越了阿爾卑斯山與亞德里亞海。最初他們從事養羊業,曾經定居于拉丁姆地區,后來逐漸發展起包括農業在內的經濟,并且開始與周圍的部族往來,如薩賓人(Sabines), 翁布里亞人(Umbrians),以及薩姆尼人(Samnites)。

從公元前9世紀與公元前8世紀開始,出現了伊特魯里亞人(Etruscans)與希臘人(Greeks)。前者操有非印歐語系的語言,占據著相當于今天托斯卡納的區域、拉丁姆地區北部、坎帕尼亞與波河河谷;而希臘人通過海路在邁錫尼文明(公元前2000年)探險,隨后建立邊遠的貿易中心(emporia),并在公元前8世紀建立了真正的殖民地,最初是皮塞庫薩(Pithecusa,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亞島),后來是庫邁大陸(Cumae,那不勒斯北部,砍皮弗萊格雷地區),最后發展到意大利南部的兩側海岸,包括西西里島。這兩個臨近民族的邂逅影響深遠。尤其是伊特魯里亞人采用了基于庫邁地區希臘人的字母表,發展出一個深受古典雕塑與繪畫影響的文化,并且將富于人性的希臘神祗引介到他們的宗教當中,為受到庇護、預測未來而創造宗教儀式,這些隨后在羅馬傳統中變得十分重要。

羅馬的建立

羅馬建立的日期并不確定,并被傳奇故事所遮蔽。文學傳說將日期確立在公元前753年,這與考古學證據所提供的完全一致,雖然在那之前似乎已經有一個區域建立在后來羅馬城的所在之處。

羅馬傳說將城市的建立歸功于一個名叫羅穆盧斯(Romulus)的英雄,他與同胞兄弟瑞摩斯(Remus)是希臘女神阿弗洛狄忒(Aphrodite,羅馬稱之為維納斯Venus)之子埃涅阿斯(Aeneas)的后代,埃涅阿斯在特洛伊戰爭后登錄拉丁姆海岸。根據傳說,羅穆盧斯和瑞摩斯是雷亞·西爾維亞(Rhea Silvia)之子,她是有著皇室血統的維斯塔貞女——一種發誓保守貞潔的女祭司,據說她與戰神瑪爾斯(Mars)生下了這兩個孩子。在降生之后,兩個嬰兒被遺棄在臺伯河岸邊,一只母狼將他們救起,哺育他們,直至兩人被一個國王的牧羊人所發現。

兩人長大以后成為獵人和一群強盜的首領,但血統的力量讓他們最終意識到,他們注定要在牧羊人發現他們的地方建立一座新的城市。十二只鳥在飛行的過程中誦讀出預言,根據神的意志,羅穆盧斯將成為城市的創始人。兩人之間激烈爭吵以瑞摩斯的死亡而告終。隨后羅穆盧斯成為新城市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間,并于死后獲得神的身份,作為戰神奎里納斯(Quirinus)受到崇拜。

羅馬七王與共和國的誕生

依據傳說,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間,六位國王繼承了羅穆盧斯的王位,包括:努瑪·龐庇里烏斯(Numa Pompilius),圖利烏斯·荷斯提利烏斯(Tullius Hostilius), 安庫斯·瑪爾提烏斯(Ancus Marcius),塔克文·普里斯庫斯(Tarquinius Priscus),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Servius Tullius),以及“傲慢者”塔克文·蘇佩布斯(Tarquinius Superbus,“the proud”)

根據臨近羅馬的伊特魯里亞文明,可以想見羅穆盧斯的城市幾個世紀以來君主制度的發展,以及最早向周邊領土的擴展。羅馬社會分為貴族階層(patricians)與平民(plebeians)。前者是富裕的市民,掌管貿易、行政、司法及軍隊,他們享有列席元老院的特權,有資格通過選舉擔任公職,而后者一直占人口的大多數,主要為農民和工匠,只享有非常有限的政治權利。

在公元前6世紀中期,傲慢者塔克文在位時期,羅馬遭受了一段伊特魯里亞的統治,到公元前509年,隨著拉丁血統的貴族階層反叛帝王制度并孕育了共和國(republic,來自拉丁文res publica, pop(u)lica,意為人民的東西,屬于每個人的東西)而結束。

共和國政體維持了五個世紀,其立法機關由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組成。最高的長官是兩名由貴族推舉產生的執政官(consul),任期一年,握有行政權力與對軍隊的最高指令權。在一系列官職的基礎上是檢察官(quaestors)職務,負責公共財政。公元前387年,共和國建立了地方長官(praetors)職務,最初負責政務活動,隨后也獲得了軍事權力,尤其在由被征服領土組織起來的行省的管理中。他們通常任職一年,檢察官(censors)為例外,選舉后任期五年,任滿后在職18個月,負責評估市民個人財產(census),向其征稅,管理政府(ager publicus)所有的土地,并監督公眾道德。這些職位所具有的一個共同特征是共同掌權,也就是說,兩個在職的行政人員需要在工作中相互達成一致,任何一人的否決權都可以有效阻止另一人的行動。

最初這些職務僅限于貴族階層,公元前5世紀規定有所改變。大眾通過離棄城市,剝奪其勞動力的方法,成功地索取了一些權力,包括其官員——護民官(tribunes of the people)的權威得到認可,獲得平民大會的合法地位等。此外,公元前450年,成功地頒布了十二銅表法(Law of the Twelve Tables),即羅馬律法的書面化形式,在此之前其律法一直僅憑口頭傳承。貴族與平民階層的社會融合過程延續了數十年,公元前367年,平民獲得當選為執政官的權力,兩位執政官中可以有一位是平民,到公元前287年,平民大會采用的決定的有效性得到了認可。

?


?

羅馬在意大利及地中海地區的擴張

政治與社會轉變的過程與羅馬的擴張步調一致。因為羅馬必須應對周邊的民族,它發展出了一套領土的管理措施,在第五個世紀一系列的攻擊性及保衛性的戰爭之后,在與拉丁人及伊特魯里亞人的合并中達到頂峰。

公元前387年,高盧人(Gauls),一個具有凱爾特血統的游牧民族,從意大利半島北部入侵,占領并火燒羅馬,定居于亞德里亞海岸。薩姆尼人(Samnites)定居于亞平寧地區,高盧與伊特魯里亞的部族以及意大利中部的其他同盟與薩姆尼人一個世紀的聯盟與沖突,以第三次薩姆尼戰爭(公元前298-290年)告終,此次戰爭標志著羅馬完成對所有意大利中部的征服,并且開始滲透到意大利半島南部,這里是其他意大利民族的聚居地,希臘殖民者居于海濱。

當羅馬繼續它在地中海地區的軍事活動時——包括在與伊庇魯斯國王皮拉斯(Pyrrhus)的戰斗中獲勝,以及公元前272年征服了愛奧尼亞海的希臘城市塔倫圖姆(Tarentum)——位于今天突尼斯的迦太基(Carthage)一個腓尼基的城市,繼續著對地中海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征服,主要目的是控制貿易線路。

西西里島由兩股力量控制著——陸上是羅馬,海上為迦太基,這兩方產生的沖突導致了前兩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241年,公元前218-202年),不僅海上和意大利,而且西班牙等地都戲劇性地卷入了戰爭。迦太基的將軍漢尼拔(Hannibal)指揮了其最著名的進攻,使用大象進軍阿爾卑斯山直至整個意大利,戰爭以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及其意大利城市同盟在砍尼平原的阿普里亞的勝利而告終。這次戰爭讓羅馬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得以恢復,但是首先得益于被稱為“遷延者”的執政官費邊·馬克西姆斯(Fabius Maximus)的戰略遠見,對城市有方法的、慎重的再征服,其次,因為年輕的普布利烏斯·科尼利厄斯·西皮奧(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巧妙地將戰爭轉移到西班牙,羅馬在公元前202年在位于迦太基上的屬地扎馬(Zama)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這樣,羅馬在地中海地區握有掌控權,并開始與希臘化的王國(馬其頓、帕加馬、敘利亞和埃及)取得聯系,這些王國在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死后(公元前323年)于地中海東部地區形成。其中,馬其頓王國處于飛利浦五世(Philip V)的統治下,他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與迦太基人結成同盟。為了控制希臘與地中海東部地區,羅馬與他開始了一系列的爭斗。

從一開始,羅馬的擴張就伴隨著極其智慧、有效的政策。被征服的城市沒有遭到破壞,而是通過建立新的統治而進行管理。其中一些地區被授予羅馬公民身份,另一些與羅馬結為同盟,但是都需要向首府付稅并奉上貢物。軍隊對于被征服領土的控制由羅馬軍隊老兵的駐扎得到保證,他們駐扎的地點是老的居留地或者處于戰略位置的新地點。這個系統由一個非常有效的道路網絡進行連結,今天仍有新的道路追隨當時的路線。

三次布匿戰爭之后,這一政策變得更加嚴格,既針對同盟,也針對被征服地區。要求奉上的貢物有所增長,財富被送往羅馬,在很大程度上使羅馬的城市富裕起來,并隨之引起了社會結構和習俗的變化。市民的私有財產此前基于農民式的排場,此時受到希臘化風格的宮廷以及希臘的文化藝術之美的啟發,奢侈程度變成了地位的象征。然而,這種財富也引起了羅馬社會新的沖突,令統治階層有所擔憂。大規模土地的所有者使用來自被征服地區的奴隸勞力進行耕作,“新的階層”把精力用于越來越大的商業活動,而下層社會人口龐大,包含越來越多的失業者,他們拋棄了已經有奴隸耕作的農村,大批地涌進逐漸富裕起來的,更有吸引力的城市。

共和國時代后期與內戰

在公元前1世紀,富有者和貧窮者之間的不平等招致了不滿,引發了幾乎覆蓋整個意大利半島的長期的抗議和內戰。領導各種各樣派別的是軍隊的長官,如卡尤斯·馬略(Caius Marius), 盧修斯·科尼利厄斯·蘇拉(Lucius Cornelius Sulla), 利西紐·格拉蘇斯(Licinius Crassus), 龐培·馬格努斯(Pompeius Magnus) 以及卡尤斯·尤利烏斯·凱撒(Caius Julius Caesar ,公元前100-44年)。在征服高盧以后,凱撒攜帶武器穿越意大利邊界,公然為抗共和國制度。他打敗了貴族派的代表龐培,公元前48年在法爾薩拉斯戰斗中擊退龐培以后,他從元老院獲得了絕對統治權,凌駕于律法和所有共和國的主要職位之上,成為終身獨裁者。

一些貴族不能接受強迫的絕對統治,以卡尤斯·卡西烏斯·朗吉努斯(Caius Cassius Longinus)和馬庫斯·尤利烏斯·布魯特斯 (Marcus Iunius Brutus)為首的一群策劃陰謀者以共和國正統的名義刺了凱撒23刀,殺死了這個獨裁者。根據羅馬的日歷記載,這一事件發生在羅馬建城后第709年的3月15日,即公元前44年3月15日。

在隨后的13年間,羅馬世界被殘酷的內戰所深深撼動,凱撒收養的侄子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屋大維(C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里努斯(Caius Octavius Thurinus),和馬庫斯·安東尼(Marcus Antonius)將軍與策劃陰謀者開戰,在公元前42年在希臘的腓力比將其徹底打敗。挫敗了敵人之后,兩位領導者之間開始了權力的爭奪,進行了一場極為慘烈的戰斗。捍衛西方傳統的一方屋大維取勝,挫敗了代表希臘化東方的安東尼,以及為他提供埃及作為基礎,先后成為凱撒與安東尼情人的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Cleopatra)。內戰的百年在公元前31年結束,屋大維在阿克提姆峽擊敗了安東尼。戰斗的結束不僅標志著安東尼與克里奧帕特拉統治的結束,也標志著始建于公元前509年的共和國的結束。克里奧帕特拉次年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自殺。

?


?

奧古斯都大帝

奧古斯都繼承了凱撒的傳統,采用了前任獨裁者曾經擁有的各項特權。最初他并沒有改變共和國制度,在一致同意之下,這位新的君主(princeps,第一公民)自稱為“元首”(primus inter pares),確立了權威。從公元前27年開始,他逐漸獲得的執政職位——如具有執政權、立法權和軍事權力的執政官;具有否決權和人身不可侵犯性的保民官職(tribunicia potestas);對于各行政區的地方絕對統治權;以及國家最具宗教權威的職位主祭司(pontifex maximu)——讓他成為絕對的最高統治者。他個人也將很快自己置于一種神圣的氛圍中,他的名號奧古斯都(Augustus,賦予權力的)或在希臘語里更加明確的詞匯塞巴斯托斯(Sebastòs,值得被崇拜的)表達出了這一特征,而他的官方稱謂則成為凱撒·奧古斯都皇帝,神明(即尤利烏斯·凱撒)之子(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

在長期內戰造成的破壞之后,通過承諾確保和平與繁榮,奧古斯都在意大利及其他地區的政權得到鞏固。在市民的一致支持下,這位帝王減少了軍團的數量,但仍然讓軍團駐扎的地點遍布整個帝國,這樣,促進了拉丁語和羅馬文化在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的傳播。

改建和所謂的“羅馬和平”同樣也建立在重新恢復祖先的道德和宗教價值觀上,由于帝王及其親朋委任藝術家創作作品,這些價值觀得到了表達與普及,如著名的米西奈斯(Maecenas)。在學者中間,有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Titus Livius,公元前59年- 公元17年),一部從羅馬建立直至奧古斯都統治期的羅馬歷史的作者,以及詩人維吉爾(Vergilius,公元前70年-19年)、賀雷修斯(Horatius,公元前65-8年)、奧維德(Ovidius,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維吉爾是拉丁語文學中最著名的杰作《伊尼特》的作者,這部作品是關于羅馬興建的史詩,認可了奧古斯都家族的血統來自英雄埃涅阿斯,阿弗洛狄忒/維納斯之子,以此將奧古斯都大帝的出身及其與城市緣起的聯系神圣化。

同樣的故事也可見于一個羅馬重要的紀念碑奧古斯都和平祭壇(Ara pacis augustae),它為慶祝一個新的和平與繁榮的時代的到來于公元前13年建立。實際上,除文學以外,奧古斯都也是其他各門類藝術與創新的建筑規劃的推動者,這些新的建筑方案徹底地改變了羅馬和帝國很多城市的面貌,應用了新的原料,如卡拉拉大理石(marble of Carrara),這種大理石在當時稱為魯納(Lunae),源于托斯卡納一個地區。

朱利安-克勞狄王朝與弗拉維王朝

奧古斯都于公元14年去世,此后約五十年由其家族成員繼任,他們構成了朱利安-克勞狄王朝并且都接受了“凱撒”的名字,以認可他們頗具名望的門第。像奧古斯都一樣,帝王們繼續通過擁護元老院在形式上達到合法性,即便他們是被前任所選擇,其統治權越發貼近于一種絕對的君主專制。

朱利安-克勞狄王朝的成員是:臺比留(Tiberius,公元14-37年),蓋烏斯,被稱為卡里古拉(Gaius,公元37-41年),克勞狄(Claudius,公元41-54年),最后是尼祿(Nero,54-68年)。

尼祿的統治以他對一個新興的神秘宗教追隨者的殘忍迫害及刑罰而聞名,這便是從巴勒斯坦一帶傳播至此的基督教(Christianity)。創始人是希伯來的傳道者,拿撒勒的耶穌,他生活在奧古斯都和臺比留時期,在公元33年前后被羅馬人訂在十字架上而死亡。他的門徒游遍了地中海地區,傳播福音(希臘語中表示福音的詞是euaggelion),其中的兩個門徒使徒彼得(Petrus the Apostle)與塔爾蘇斯的保羅(Paulus of Tarsus)行至羅馬,遭到尼祿的迫害。然而,他們所完成的事業影響遠大。前者被尊為第一位羅馬教皇和羅馬天主教廷的創始者,而后者公認為對于區分基督教理論與猶太教理論,將與希臘羅馬文化相一致的教義賦予這一新的宗教產生了主要的影響。

也是在尼祿統治期內,公元64年發生了著名的大火,火災燒毀了羅馬中心的大部分區域。在廢墟之上建立起的大量的公共與私人空間,構成了新的帝王宮殿——金宮(domus aurea)。

這個飽受爭議的帝王在公元68年6月9日在一場武裝暴動中去世,他死后有四任帝王在四年中先后更替,即:格爾巴(Galba), 奧索(Otho), 維特里烏斯(Vitellius)和將軍提圖斯·弗拉維·維斯帕先(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公元69-79年)。維斯帕先是弗拉維王朝的創立者,他的繼承者是提圖斯(Titus,公元79-81年)和圖密善(Domitianus,公元81-96年)。公元79年,提圖斯在位時期,維蘇威火山發生了劇烈的噴發,毀滅了坎帕尼亞的很多城鎮,包括龐陪(Pompeii)和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二者分別被埋葬于一層灰燼與火山巖及一層火山熔巖和泥漿的下面。兩年之后,弗拉維的競技場在羅馬落成,更著名的稱謂是羅馬圓形大劇場(Colosseum)。劇場用于角斗士的角斗,可容納六萬以上的觀眾,是弗拉維帝王所建造的名勝古跡中最大也是最為壯觀的。

?


?

養子繼承制

圖密善被歷史材料描寫為暴君,他在公元96年被謀殺,在他死后,開始了“養子繼承制”時期,不再將王朝建立在的世襲制的基礎上,而是通過任命最佳人選來承繼,選擇像神一般品行道德與政治能力兼備的人。

選擇取決于統治者,他們宣布繼任者的名字,同時通常得到元老院的確認。這樣的選擇經證實是明智之舉,出現了被歷史學家成為“五賢帝”的君主:涅爾瓦(Nerva,公元96-98 年), 特拉揚(Traianus公元98-117年), 哈德良(Hadrianus,公元117-138年),安東尼·皮烏斯(Antoninus Pius,公元138-161年)以及馬庫斯·奧里利烏斯(Marcus Aurelius,161-180年)。

羅馬帝國在公元1世紀繼續擴張,在圖拉真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北非、大不列顛、德國,歐洲東部直至黑海,以及中東的阿拉伯半島北部地區都增加到被征服地區的版圖中。在繼承制存在將近兩個世紀中,羅馬文化、政體、律法完全傳播到帝國的邊界地區。大城市到處建立,尤其是在沒有城市傳統的地區,并且被贈予了很多類似于羅馬公民享有的特權。政府機構高度集中于羅馬,但是城鎮由帝王忠實的追隨者管轄,他們表明對統治的擁護,得到城市應有的用于建筑和景觀的資金。

建造公共紀念性建筑的花銷絕不節省,它們通常用來頌揚王朝的權威,比如神廟、劇場、戰車競技場和帶有柱廊的長街道,如今存留的宏偉遺跡遍布歐洲與地中海地區。除了提供各種各樣的建筑學上的解決方法,如拱形的靈活運用與灰泥粘合的磚石結構,當時極為先進工程技術還促進了龐雜的下水管道系統的建造。僅在羅馬就有十一個引水渠,可以每天將大約一百萬立方米的水從周邊山區運送到城市中。

除紀念性建筑與藝術以外,帝國的第一個世紀在文學作品方面也頗具創造性。塞涅卡(Seneca,公元前4年-公元65年)生活于尼祿統治時期,或許可稱為羅馬世界最重要的哲學家,以及由希臘哲學起源的斯多葛學派原則的最偉大的倡導者。另一個斯多葛學派的信奉者是一個世紀以后的帝王馬庫斯·奧里利烏斯,他留下了一部優秀的思想集《沉思錄》(Meditations)。作家尤文納爾(Juvenalis,公元60-140年)和佩爾西烏斯(Persius)寫作針對習俗與道德墮落的諷刺作品,以此流傳下來日常生活的生動圖景。元老院議員塔西佗(Tacitus,公元55-117年)是一位重要的藝術史家,他最重要的作品——《編年史》(Annales)及《羅馬史》(Historiae)講述了羅馬帝國由奧古斯都之死到圖密善時期的歷史。

公元1世紀和2世紀,醫學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伽林(Galenus)是最重要的醫生與古物研究科學家之一,發現血液在流動中的循環特質歸功于他。

貿易與遷徙路線沿線的陸上及海山的交通也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充滿活力。其中,現在被稱為“絲綢之路”的路線已經為商人所穿越,他們從地中海地區到達大夏(Battriana)和中國的突厥斯坦(Turkestan),反之亦然。老普林尼(Plinius the Elder)在公元前1世紀寫作時稱羅馬每年與印度、阿拉伯進行貿易往來,而中國(Seres,塞里斯)至少參與了一億塞斯特斯(古羅馬貨幣單位)的貿易量。一個世紀之后,中國的著作《漢書》記錄到,公元166年,一位羅馬皇帝安敦(即馬庫斯·奧里利烏斯·安東尼)派來的使節到達中國的邊界。根據同樣的史料記載,羅馬人希望進行直接的接觸,但是安息人(即帕提亞人)已經對他們有所警戒,企圖維護自己對于絲綢之路的壟斷地位。這段記述為絲綢之路上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些考古發現包括在樓蘭和河南發現的埃及紡織品和羅馬玻璃器,在遠東的其他考古發現也間接證明了這點,如在越南南部俄厄發現的馬可·奧勒留時期和安東尼·皮烏斯時期的羅馬硬幣以及同時出土的一面中國漢代晚期銅鏡和各種印度文物。這顯示出,即便沒有直接的交往,需要依靠媒介,兩個文明之間有過交集。

公元3世紀的危機

公元2世紀的多數時間里——五賢帝時期——據說是奧古斯都之后的羅馬帝國最穩定繁榮的時期,但是養子繼承制被馬庫斯·奧里利烏斯所打斷,他制定其子康莫德斯(Commodus)作為自己的繼位者。康莫德斯不僅不能勝任職責,還被證實是位野蠻的暴君,后來他與元老院的關系非常緊張,最后被宮廷侍衛所殺害。

危機此時已經開始出現;貨幣貶值,政府的補救未獲成功;居住于邊疆地區的居民施加的壓力——這些問題進一步惡化,并且沒有找到決定性的解決方法。在東方的伊朗,新的薩珊王朝希望重新樹立波斯人的威望。在北部,遷徙的日耳曼部族如哥特人開始越過羅馬邊境的城墻。甚至,在康莫德斯統治之后,帝國的內部狀況都陷入了混亂。

謝普提米烏斯·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公元193-211年)是一位極具軍事才能的將軍,隨著一次意外成功的行動,他掌握了大權,開始了塞維魯王朝。他試圖通過提高稅收來應對危機,緩解蕭條的經濟狀況。另外,他徹底地改變了元老院悠久的傳統,用軍人取代了年長的貴族的地位,他為軍隊招募雇傭兵,加強等級制度,以阻礙社會流動性。簡而言之,他建立了一個軍事統治階級,這種方式在他的繼任者那里得到延續,但是從未實施任何穩定的解決危機的方法。

除去經濟和社會構造,危機同樣給道德與精神生活造成了影響。對未來的恐懼與信心的缺乏為來自東方的新的宗教與哲學的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中,基督教似乎在崩潰的邊緣提供了一種關于存在的強有力的系統解釋,它承諾所有死者的復活,實例就是上帝之子耶穌基督,他化身為人并體驗了人間的苦難,在死后復活。同樣,起源于波斯祆教(Zoroastrism)的密特拉教(Mithraism)是一個神秘宗教,也注重死后的生活。這些宗教各教派追隨者擴散再生,產生了諸如諾斯替教派(Gnostics)和摩尼教(Manichaeans)等教派。羅馬的哲學思想非常實際,正如我們從斯多葛派中所見的,此時新的希臘與東方哲學融入其中,包括普羅提諾(Plotinus)于公元1世紀創立的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

?


?

戴克里先與帝國的分裂

面對遍布帝國的危機,帝王戴克里先(Diocletianus,公元284-305年)做出了大膽的決定,他是一名有實際經驗的,堅毅果敢的軍人,在估計了管理如此龐大的領土所面臨的困難之后,他決定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首都分別為羅馬與尼可米迪亞(Nicomedia,今土耳其伊茲米特),他自己也遷移到了尼可米迪亞,這是中央政權第一次將移至東部。兩個帝國分別交付一個稱作奧古斯都的君主管轄。他安排兩個副皇帝輔政,如果皇帝死亡,就接替其位置。除了遷移到東方,戴克里先還實施了一種東方式的君主思想。他采用主(dominus)的名號,通過權力的象征如球體和放線冠強調他的神性,并兇殘地迫害其他宗教的追隨者。

通過西方的繼位者君士坦丁(Constantinus,公元306-337年),帝國的兩個部分與公元324年重新統一,他在古希臘城市拜占庭(Byzantium)建都,用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名字使其復興。也許是因為他的轉化,而且無疑有著其母親海倫娜(Helena)做出的貢獻,基督教得到了廣泛地傳播,在東方尤甚,并且成為整個帝國的宗教。不僅如此,為了安撫神學上的爭執,避免教派橫生,公元前325年召開了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aea)。這次基督教主教的集會是為了解決對于基督屬性的不同意見,建立基督教的正統。這一偉大的宗教變革不僅在社會中產生了極大反響,而且影響了文化與城市規劃方面的觀點。城市的面貌改變了。很多早期的基督教長方形柱廊大廳式的教堂在羅馬建立,這些教堂經常重新利用來自異教城市的建筑或材料。叛教者弗拉維·克勞迪亞斯·尤利安(Flavius Claudius Julianus “the Apostate” ,公元361-363 年)試圖通過剝奪基督教徒權力而重建異教傳統的做法并未起到任何持久的效果。

西羅馬帝國的衰落

公元4世紀的羅馬歷史以王朝的爭端與持續的公共機構的危機為特征,直到世紀末帝國才重新統一在一位帝王狄奧多西(Theodosius,公元379-395年)的統治之下。在米蘭主教安布羅西烏斯(Ambrosius)的影響下,狄奧多西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當時稱為公教會(catholicus,意為普遍的),凌駕于其他所有的宗教之上,包括東方各基督教教會。在死前,權力剛剛集中在狄奧多西的手中,他再一次并且是決定性地將羅馬帝國劃分為兩個部分,分別交予他的兩個兒子:霍諾里烏斯(Honorius)接手西羅馬帝國,阿加底烏斯(Arcadius)掌管東羅馬帝國。

公元410年,一個游牧群體西哥特人(Visigoths)在亞拉里克(Alaricus)的指揮下南下進攻意大利,占領并洗劫了羅馬。他們由于匈奴人(Huns)的壓力被迫離開北部,此時匈奴人正在劫掠歐洲,并掀起了由匈奴王阿提拉(Attila)在公元451-453年間領導的稱為蠻族(barbarians)的運動,同樣在入侵意大利時造成了大規模的破壞。汪爾達人(Vandals)也于公元455年征服了羅馬,首領奧多亞克(Odoacer)在公元476年罷黜了西羅馬帝國的最后一任帝王羅穆盧斯·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us),并宣布稱帝,由此開啟了西方歷史上一個新的時代:中世紀。

羅馬的遺產先是由西方的羅馬蠻族統治者所接納,后來得到歐洲人的接納,在東方,拜占庭人(Byzantines)復興了其政體模式、社會結構、藝術與思想,并將其傳承下來。

?

斯特凡諾 ?德卡羅(Stefano DE CARO)

?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