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盧新華的風景畫就有感觸。當然,他的風景畫不與“現實”景觀相符,雖然他的畫與現實景物有聯系,但不以描繪這些形象為目的。他借助形象,試圖尋找一條內心和外界的通途,而且是可變化可伸縮可循回轉折的自由通途,不是一去不復返的單向道路。所以這注定藝術和現實,藝術和人生的關系是“似曾相識”而又陌生的,“相識”因為世界的規定,人在大地的行走難以有根本性的超越,在有限格局中的發揮都是“似曾相識”;而“陌生”在于人的行走方式的多樣性,也就是眼睛和心境相遇生成的境遇,境遇不同,眼前被幻現的景象也不同,事物也就“被”陌生化了。古代《樂記》論述音樂的產生在于人心對于物的感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實際上繪畫的創作也就如此,畫家“感于物而動”,而形于畫……在盧新華畫中,那些山巒、雪塬、大河,遍布野草野花的荒蕪大地,春夏興榮秋冬枯凋的荷塘景致等,撥動了他心中的激情。那些彌漫著“荒野”意向的景物,似乎與他心中向往神圣超凡,又具有生命質感的境界有共通之處。
?
(摘自:中國美術館研究部著名美術理論家徐虹《觸動而涌流——解讀盧新華油畫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