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吳大羽文獻展———被遺忘、被發現的星”在中國油畫院陳列館舉行。這是吳大羽在國內的首個全面個展,展出吳大羽油畫、蠟彩等原作100多件,以及吳大羽及其師友張聿光、布德爾、林風眠、林文錚、呂鳳子、潘天壽、方干民,學生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等數十位現代美術史上的風云人物的藝術文獻。
留法時結會、辦展轟動一時
吳大羽1903年出生于江蘇宜興,家境殷實,吳大羽是家中第十子。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是吳大羽祖父的學生,常到吳家學畫。吳大羽耳濡目染,亦開始熱心繪事。
15歲時,吳大羽赴滬向著名現代美術家、藝術教育家張聿光學畫,17歲進上海《申報》報館任美術編輯,19歲即搭乘法國油輪去巴黎自費留學,因天資聰穎,很快考入巴黎美專,師從魯熱教授。
邁克爾·蘇立文記錄道,當年有一大批青年自費來到巴黎學習藝術,只有其中既有才華、又有財力的才能獲得在巴黎美專上學的機會并拿到學位。在這些年輕人里,唐雋、劉既漂是吳大羽在國內認識的,到法后又結識林風眠、林文錚、李風白、李金發、曾以魯、王代之等人。吳大羽因和林風眠、林文錚同住過郊外,又同住過一間房子,交情甚篤。
1927年,吳大羽、林風眠、李金發、劉既漂、王代之、林文錚等人在巴黎發起“霍普斯學會”,同年5月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辦“中國美術展覽會”,徐悲鴻、林風眠、吳大羽、李金發、方君璧等都有“極優之作”參展,成為轟動法國的一件大事。
引領杭州藝專現代風氣之先
“上世紀30年代這些老先生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五四’以后,大家都要走現代化道路,怎么富強,怎么學西方,怎么以夷制夷。這些文化人,家境都非常好,自己也很有學問,他們不為自己,而是為這個國家到西方去學習,回來是為了改造中國。”《吳大羽作品集》執行主編、華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周長江告訴南都記者。
1927年,吳大羽和林文錚、王代之等人共同歸國,翌年受林風眠之邀,組織成立國立杭州藝專。杭州藝專是在蔡元培的主持下開學的,貫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最早一批教員多是林風眠留法的同學,國畫有潘天壽,西畫有吳大羽、李風白、王悅之、蔡威廉(蔡元培之女),雕塑有李金發、劉開渠,林文錚教美術史。
但林風眠“引進西學、融合東西”的先進理念并沒有使美術教育煥然一新,15歲進入杭州藝專的趙無極認為,除了吳大羽和林風眠本人的油畫教學以外,學院的教學都“很平庸、很造作”。
吳冠中亦曾回憶,從技術,到藝術,到做人,吳大羽都是“杭州藝專的旗幟,杭州藝專則是介紹西方藝術的旗幟。”
現代主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興盛,是小范圍也是曇花一現的。很快中日戰爭打響,杭州藝專師生遷往內地避難,在湖南沅陵與國立北平藝專合并為國立藝專。由于兩校藝術理念不合,林風眠自動離職,吳大羽也隨即被不欣賞先鋒藝術的新任校長滕固劃出了聘任教員的名列。
未料在國立杭州藝專深受、、等學生喜愛的吳大羽,此后的一生竟一直處于不被聘任,或受聘后無法赴任,乃至短暫聘用后又被解任的狀態。
“吳大羽晚年的境況很糟糕。他自己經濟不太寬裕。他的兩個孩子在學校教書,靠微薄的工資養活兩個老人。”說。1949年,吳大羽的岳父壽拜庾攜家去臺灣,吳大羽和夫人壽懿琳退掉了赴臺的機票,決定留在大陸。和毅然去國的相比,吳大羽也許背負著過多的對家國的希冀與使命感。
遺作捐贈國美遭拒、最后落在臺灣
“吳大羽歸國后,潛心于中西方文化藝術的新探索,是中國新繪畫的拓荒者,開啟了中國油畫抽象性藝術的新發展,是中國抽象油畫的宗師,并影響至今。”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在展覽前言里寫道。
可惜的是,吳大羽最早期的、留法回來的畫,大部分在戰亂里遺失。現在看到的作品是他1950年代‘靠邊站’以后,在自己家的閣樓里畫的。介紹,這批作品數量在1600-1800件之間。
1988年吳大羽去世后,吳大羽的遺孀壽懿琳,女兒吳崇力、兒子壽崇寧,一直擔心著如何處理吳大羽留下的畫作、文稿、信札和筆記。
在吳大羽剛過世不久,壽懿琳曾想把吳大羽的遺作捐贈給中國美院,因為吳大羽曾在中國美院的前身國立杭州藝專執教多年,當時任校長的感到很為難。是在蘇聯列賓學院受訓的,與吳大羽可謂兩個體系。“認為,美院的畫家很多,為什么要收你的呢?但他恰恰忘了,吳大羽不是一般的畫家。”覺得甚為遺憾。
后來吳大羽家屬來到上海油雕院,那也是吳大羽曾履職的地方。可惜油雕院不重視收藏藝術品,倉庫條件也很糟,捐贈之事只好作罷。
“這個時候,臺灣的大未來林舍美術館找上門來,要買吳大羽的作品。大未來林舍美術館前期做過和,然后也想到老師是誰,追到了上海。第一次沒有同意,第二次又去,家屬感動了。”告訴南都記者。
【對話】
:中國講求“似與不似”
南都:你個人怎么評價吳大羽的藝術?
:吳大羽作為一個美術家,我們只知道他的名字,也知道他的影響力。但是,要接觸到他的作品,他的藝術成長、美術教育和他的思想以后,我們才真正地讀懂他。
吳大羽先生的藝術,在我看來是一種抽象性語言的表現。在抽象語言背后,又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道義和審美的追求。這個追求,懂畫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人生經歷了很多波折,落差也很大,他是西方現代藝術的引入者,培養出了、這樣的學生。
抽象性的繪畫是在繪畫史的靠后一點發展起來的,那是純抽象。但是吳大羽先生的抽象,讓我們馬上想起中國繪畫理念里的意象,它與“似與不似之間”的繪畫理念有其暗合。
真正偉大的具象作品,從古到今,其實里面都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我們還經常說在具象寫實繪畫里的抽象性美感。每一個畫家,比如委拉斯凱茲、達·芬奇、倫勃朗、塞尚、凡·高、德拉克諾瓦,看起來是具象的,實際上的繪畫性語言都有抽象性美感。如果離開這個抽象性,單單是個“似”,那是不夠的。中國畫里面講“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所以我個人感覺,抽象不是純粹自由地可以在畫布上隨意畫。抽象的背后形而上精神、情感和美感、節奏感都非常具體。抽象與具象,兩種繪畫是人類的兩極,有純抽象的,有具象的,還有中間狀態,叫“似與不似之間”。寫實對我們中國來說是一個補足,純抽象也是一個補足,中國是走中間這一段的。
更感人的實際上是,藝術不是語言本身,不是形式本身,藝術實際是藝術家他的心靈、精神境界、品位品格,還有他表達時的真誠善良升華出來的無形美感。不是說他是抽象畫家,我是具象畫家,兩派人打來打去。吳大羽先生和先生兩個人也沒有芥蒂的。
南都:你怎么看近年來國內畫壇上興起的抽象畫風潮?
:抽象繪畫顯然在語言方式上有一點解放,更自由、更解放,好像它的表現空間更個人化。但其實抽象繪畫更難畫,它的品質高下的定位比具象繪畫也更難。因為更自由就變得更容易,不受那么多捆綁和限制。歌德說過一句話:“限制方顯出高手,克己才能使你自己偉大”。孔子說“克己復禮”。抽象是表達上的自由,實際在內涵上要求更高。如果沒有內涵,沒有形而上的精神訴求,搞抽象肯定就是糊涂亂畫,自己說了算,想怎么畫就怎么畫。內涵這個部分,來自于修養,來自于心靈,來自于他的境界追求,而不僅僅是釋放和宣泄。所以好的藝術會曲高和寡。孔子70歲以后說他隨心所欲不逾矩,隨心所欲,但還要“不逾矩”。中國繪畫有三大類,抽象性的、具象性的、表現性的,其實這三個不能完全分開。表現性繪畫的更加注意激情,抽象繪畫更加注重形而上。如果離開抽象美感和形而上的精神情感價值,具象繪畫也是一錢不值。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
“東方色彩大王”
戴浩石(Jean-PaulDesroches)是法國重要的批評家,他了解東方文化,但一直不明白、背后是哪個老師?后來,戴浩石將吳大羽的畫拍回去拿給法國學術界的同仁看。大家都驚呆了,沒有人想到是中國的。
“吳大羽先生1930年代在法國學習的時候,就被稱為‘東方色彩大王’。如果找根源,西方的立體主義和野獸派認為藍色和棕色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顏色。”說。另一種說法則是,吳大羽晚境蹇迫,他的學生曾從法國給他寄回來一大箱顏料,以藍色居多,吳大羽最后一批畫作批畫作因此充盈著神秘、自由的“藍調”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