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駐地藝術家、印度裔參展藝術家普拉尼特?索伊(PraneetSoi)11月4日抵達廣州新作品《圖樣的遷徙》(The Migration of Forms)兩組設計稿已完成
“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以下簡稱“亞雙展”)已于11月10日正式進入倒計時階段,目前,廣東美術館各項準備工作已就緒,參展藝術家陸續到位,“亞雙展”駐地項目也正式啟動。
藝術家駐地項目(Artist In Residence,簡稱AIR),是一種很成熟的駐地藝術交流活動,由藝術機構為藝術家提供交流、創作的基本條件。本次,為了讓藝術家更有針對性地為“亞雙展”創作獨特的藝術作品,更深入地了解廣州本土元素,尋找“亞洲時間”的特別關聯,廣東美術館也特設包括普拉尼特?索伊的《圖樣的遷徙》、“健身計劃”(The BodyBuilding Project)的《重置》(Reset)等在內的多個“駐地項目”。
11月4日,印度裔參展藝術家普拉尼特?索伊(PraneetSoi)已首先抵達廣州,迅速投入到新作品《圖樣的遷徙》的構思、設計與制作中。
普拉尼特?索伊,1971年生于印度加爾各答。頻繁往返于南亞次大陸與歐美之間,在這種不斷游歷的生活中,索伊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為豐富此次參展作品,找到更多有意義的視覺元素,索伊到達廣州后,積極開展對當地藝術的考察和與當地藝術家的交流,先后參觀了廣彩、陶器、剪紙、端硯、花燈、灰雕、刺繡、骨雕、象牙雕、角雕等民間工藝作品,對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索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11月6日,索伊與當地廣彩大師的駐地合作項目《圖樣的遷徙》第一組以“大紅”單色為主體的設計稿和第二組以“寶相花”等傳統圖案為主題的設計稿已全部繪制完畢。談及此次參展作品的創作靈感,索伊表示,“因為古絲綢之路,喀什米爾和中國之間的往來由來已久。但史迪?瓦耶(SiddiqWahed)博士告訴我,這條航線不僅是一個貿易的重要途徑,它也是一個知識和思想交流的路線,催生了變化的出現,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就是例證。廣州的瓷器作坊將創造一套新的瓷瓦作品,工匠們會在瓷瓦上面畫上新圖案,這是基于傳統圖式的再創作,我會和他們溝通交流,將我在喀什米爾研究過的圖案和廣州傳統的幾何圖形相結合,這使我得以在設計階段對不同地區圖案間的分離和融合進行實驗。”
本次“亞雙展”主策展人之一、荷蘭烏特勒支視覺藝術與設計研究生院院長漢克?斯拉格(HenkSlager)對這部作品進行了大力推薦,“面對亞洲問題,有時我們需要利用考古手段才能尋找到隱藏在全球化景觀下的更深層的內涵。索伊的作品構建在絲綢之路之上,無疑有特別的意義。”在漢克看來,正因為有了絲綢之路,中印貿易往來才開始。中印間的交流不僅促成了佛教的傳播,也促成了古老工藝技術和視覺語法的重要交流。通過“標記法”,索伊將視覺遷移轉化成了一種新的當代符號圖解法,這套圖解法是他在傳統瓷器作坊駐場的那幾個月間發明出來的。索伊將會在50片瓷瓦上加上帶有廣州市容特色的圖案。這些新圖案不僅能展示當地的微觀歷史,還可以提供反思的動力,讓人們思考如何發展超越工具性視角的專注和思考新形式,這也是新廣州三年展所倡導的。
本次“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將于12月11日正式開幕,展期將持續至4月10日。廣東美術館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