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結束后,最先公開上映了兩部“文革”前拍攝的戲劇電影——豫劇《朝陽溝》和昆曲《十五貫》。上海人美社也馬上組織力量改編創作《朝陽溝》和《十五貫》的連環畫,領導層不約而同想到了賀友直。賀友直先完成了《十五貫》,剛脫稿,社里就把《朝陽溝》交給了他。
曾有記者問賀友直:“您至今最得意的連環畫作品是哪一部?”賀友直說:“我最得意的作品,不是《山鄉巨變》,而是《朝陽溝》。”賀友直認為《朝陽溝》在藝術上超過了《山鄉巨變》。
他說《山鄉巨變》是他把在湖南益陽農村體驗生活的親身感受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是一種感情的自然流露,是真情的表達。但實際上還是停留在一個“翻譯”的階段,即是用繪畫來翻譯文字,因為缺乏繪畫藝術應有的創造力。在《朝陽溝》的繪畫表現上,賀友直追求的不再是對現實生活情景的逼真再現,而是有意識地帶有自己個人化、情感化的審美趣味。他覺得自己老是用同一種方法來畫,不斷地重復自己,就是把自己陷進一個共性的泥坑里。而作為一個連環畫作者,不但要有個性,還要努力是自己每部作品都有別于其他作品,這就需要不斷地給自己提出新的問題,即不斷地“反生”。當藝術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如何熟求“生”,是每一個藝術家都會面臨的問題。
?
內容摘自《白描民間悲歡情——賀友直》
編輯:羅元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