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水彩、粉畫展述評
1984年的第六屆全國美展單獨設立了水彩、粉畫展區,自此,水彩、粉畫開始以獨立身份參與到五年一次的匯報大展中,這體現出國家對該畫種的扶持和期許。此次展出的水彩、粉畫作品的數量比上屆略有增加,在題材內容、語匯樣式和精神蘊涵上都表現出強烈的創新訴求,作品生活氣息濃郁,表現手法紛繁多樣,體現出畫家活躍的藝術思維。并且,一批注重藝術本體探索的中、小幅作品重新浮出水面,這使以往畫家為凸顯展覽效果而熱衷于創作宏幅巨作的傾向得到一定的平衡。
陸慶龍 兄弟 粉畫 150×150厘米 獲獎提名
整體來看,此次展出的水彩、粉畫作品涉及人物題材的偏多,在獲獎提名作品中即占一半有余,在全部參展作品中也占了近百分之八十。無論是獨幅肖像,或是組合人物,此類作品大都采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語言細膩、刻畫謹嚴,貼切地表現出主題性繪畫的藝術特色。同時,也暴露出一部分作品過分依賴照片素材的拙劣痕跡,使作品呈現出:制作性增強,繪畫性減退;裝飾味濃厚,生動性缺失;注重作品的敘事性,而弱化了藝術性,顯得空洞、乏味。這種傾向不僅出現在人物題材的作品中,任靜物、風景等其他題材的作品中也時有顯現。應該說,這是在往屆美展及全國水彩、粉畫展中已經存在的一個老問題了。
王圣松 我要去北京 粉畫 109×71厘米
與此相關,以人物為核心展開的現代都市題材的作品大量涌現,作品著意選取新世紀以來現實生活中各行各業、不同民族的典型人物進行表現,反映出鮮活的時代氣息和積極的探索意識,如表現農民進入城市謀生的《兄弟》、《出游》、《我要去北京》等;表現礦工的工作實狀的《開采光明的人》、《2009·礦工紀事》等;表現都市青年人生活狀態的《秘語》等。此類作品的表現手法大多借鑒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中的一些處理方法和藝術樣式。可是,表現都市題材的水墨、工筆人物畫,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發展歷程中已經積累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繪畫語言、藝術符號及表現形式。相對而言,同類題材的水彩、粉畫則缺少這種積累,因此,在對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進行借鑒時,往往體現為以西畫的知識手段試圖融合中國畫中折射出的類似水彩的語言因素,繼而在水彩、粉畫中篡改或截取性地加以運用,由此導致了一部分作品的色彩組織零亂、藝術元素過于繁雜、主題不夠鮮明。盡管,通過融合、滲透其他藝術形式和相鄰畫種的有益探索,拓展了水彩、粉畫的藝術表現力、豐富了繪畫語言,但水彩畫清透澄凈的畫種特色卻逐漸弱化甚至消失了。類似的問題在水粉畫中也有所表現,譬如水粉畫在借鑒現實主義題材的油畫作品時,過于逼肖了兩個畫種藝術語言上的趨同性,甚至刻意追求油畫中油彩光亮的效果,這在獲獎提名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可以說,這些都是此屆展覽中出現的一些值得關注的新問題。
李曉林 開采光明的人 粉畫 110×126厘米 獲獎提名
老一輩水彩、粉畫藝術家仍是本屆美展的重要力量,許多人不僅推出了新作,而且仍孜孜探索新的藝術表現潛能;一批中年畫家具有較好的繪畫功底和專業技能,不少人已具有了較為成熟的個人風格;年輕畫家的創作思路更為開闊,他們思維敏銳,構想大膽,體現出新生一代的蓬勃活力。同樣是表現當代的現實生活題材,一些新銳畫家的作品頗具啟示性。如入選作品中,楊海峰的水彩組畫《風陵渡》新穎獨特且極具爭議。畫家敏銳地借取了當代觀念攝影“另類”的觀察視角和表達方式,描繪了朋友婚禮的場景,其中單幅作品尺寸很小,畫中人物布局又非常密集,以5幅聯排的形式展出,極易吸引觀者的注意力。而該作也使用了照片圖像為創作原型,在視覺呈現上又明顯消解了水彩畫水氣氤氳的畫種特色而極具油畫特性,因此成為展覽中頗具爭議的作品之一。此外,黑龍江畫家陳凌杰的水彩、粉畫作品《處境》,凸顯了當代藝術中情緒化、個人化、獨處式的訴說方式,將現代都市中年輕一代迷茫無助、頹廢游離的生存際遇和精神狀態給予真實寫照和藝術表現,這些都為此屆展覽增添了不同以往的創作氣息和視覺經驗。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極為倚重視覺,同時也在強有力地馴化著視覺,由此產生的各種視覺藝術中,圖像的瀏覽量較之往昔明顯增大了,但視覺藝術給人們心靈帶來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卻大大減弱了。作為舶來畫種的水彩、粉畫,在中國已有百余年的發展歷史。今天,我們已不再需要討論如何“民族化”的命題,而更應深入探討如何良性地、可持續地表達“當代性”的課題。此次展出的作品大多傾向于表現近五年來國家的重要歷史事件,以及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等各種領域的新貌,畫家在拓展多樣化的藝術手法的同時,也更加自覺地關注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價值指向,直接折射出了全同性美術大展的權威價值取向和主流審美立場。固然,藝術創作應當反映時代特質,但這并非失去理性判斷和藝術訴求的“亦步亦趨”。藝術作品在能夠提供審美愉悅之后,更應以其“善”的品格踐行對國家文化建設和民族形象構建的積極作為。因此,不管是參展之用,還是獲獎之需,只有獨立的畫種品格和價值追求,才能成為支撐和引導一個畫種健康發展的核心動力。以此來看,此屆展覽中的作品對如何以一種更為積極的姿態主動參與當代藝術對人們審美格調的提升和主流文化價值建構的思考,還略顯平庸。五年一次的集中展示,正是刺激我們重新思考和檢視自身的恰當時機。不可諱言,全國美展展出的作品不可能囊括五年來全部的優秀之作,但只要能夠反映出一個畫種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并通過不斷探討和反思獲得糾正和推進的方向,這樣的展覽就是不可替代的。
孟繁瑋 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