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追溯現在中國藝術品的流通軌跡的話,那么,在藝術市場里,有兩條行徑或兩種交易方式是相對顯著的。其一是藏家與畫廊或拍賣行的交易;其二是藏家直接與藝術家私下的交易。而這兩種交易方式共同建構并反映了當今中國藝術市場的生態現狀。同時,也正是由于這兩種交易方式的共存而暴露了中國藝術市場的不成熟或制度尚不健全。
從市場的操作規則我們可以了解到,藝術市場的關系鏈中蘊含著“藝術家(生產者)——畫廊或拍 賣行等專門從事藝術品銷售的單位(經營者)——藏家(終端消費者)”這樣一個關系。而我們平時所說的所謂制度不健全或者市場不成熟是指這樣一個流通模式尚不存在系統的法律制度來做監控。而這個系統的法律制度的建立的評判標準就是相應的用于約束市場運營的國家法制。對于藝術市場來講,那就是“藝術法”。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管理學博士生趙書波在《中國藝術立法的現狀》一文中就提到“畫廊與藝術家,拍賣行、畫廊與購買者,藝術家與購買者、拍賣行與畫廊的關系構成了藝術品市場的基本法律關系。民法(特別是合同法)、商法、經濟法構成了調整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基本規范。”
趙先生所講的“基本法律關系”,“基本規范”,其實,就是俗語中的“無規不成方圓”的道理。
當藏家直接與藝術家交易的時候,其中,便涉及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存在逃避法律監控的嫌疑。諸如這種情況將被認為是一種“逃稅”的行為。
其二,藏家在不具備足夠的專業水平或者一定的法律認識的時候,很容易觸及法律糾紛。諸如交易時沒有考慮到作品的著作權與作品原件的所有權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藝術品交易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而藏家與畫廊做藝術品交易的時候,由于畫廊作為一家公司、合伙企業或是個體經營戶等國家合法機構。除了要分別遵守《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相關規定外,還會注意《美術品經營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言外之意,一家正規的畫廊必須承擔其從事交易的相應的法律責任。包括與作品相關的著作權與使用權等等。在這方面,藏家又顯然有了一份法律的保障。而且,畫廊在從事藝術品銷售的過程中,一般雇傭著一個專業的評審團隊。對藝術品進行評價,定位,根據市場走向等給藝術品定下較為適合當時的價格。當然,這個畫廊定下的價格問題也存在一定的非議。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師吳楊波則認為藏家在購買藝術品的時候可以通過現代媒體的關于藝術品的有關資料作為衡量這個價格的標準,諸如作品發表的書籍,期刊等是否有書號或刊號以及參考一些比較有權威的網絡的藝術指數等等。這樣,藏家便既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障,又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以及判斷標準買到比較接近自己心目中價位的藝術品了。
可以說,藝術品在藝術市場的流通中,畫廊在藝術家、收藏家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它對藝術家的發掘、包裝、營銷是整個藝術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而阿諾德·豪澤爾在《藝術社會學》中也說:“沒有中介者,純粹獨立的藝術消費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以上淺薄的分析中,我們幾乎可以得知,對于消費者的維權,收藏家的利益保護以及整個藝術市場的發展都在要求市場關系鏈中的每個環節必須按部就班。也就是涉及到一個社會分工的問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師胡斌也認為“藏家與畫廊做藝術品交易將有利于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而藏家從藝術家手中買藝術品也不利于藝術家創作的純粹性。”
胡老師認為社會分工需要明細以及各自按部就班才能促使市場有著趨向成熟的發展。也就是藝術家應該更多的是純粹的負責創作藝術品,銷售的工作就由畫廊或者拍賣行等中介機構來承擔。而藏家從畫廊或者拍賣行手中收藏藝術品將會獲得最大限度的法律保障。
當然,這只是從法律保障制度的角度去分析藏家在藝術市場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而當中所涉及到的具體操作問題還有很多。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只要當個人權益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其他問題的解決才顯得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