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連線
郭彤:“西風東漸”帶來“西風東變”
對這個專場,中國嘉德近現代書畫負責人郭彤女士表示,從人們常說的“西風東漸”到專場的主題“西方東變”:他們強調的不僅是西方美術對中國傳統水墨的“影響”,而且是經過消化出現的變化,在“變”字上的體現。
首創命題式的專場
郭彤表示,“西風東變”專場所涵蓋的,首先是11位大師,每位大師的作品少則3張,多則13張。還有8到9位名家,如龐薰琹、陶冷月與汪亞塵等,是每人一件,20多位藝術家共75件作品。她還對專場中的重要作品一一作了指點:徐悲鴻的作品最多,水墨的各種題材,類別,從動物的馬、貓與雞,到松樹、風景、書法與人物等,一應俱全;林風眠的兩件很特別:一件《秋景》在1992年香港個展用作畫冊的封面,另一件是他的學生金東方為莫迪尼亞尼寫書,林風眠專門為此畫的 “海邊裸女”;吳冠中則有一張1995年畫的《柳蔭沐牛圖》,是近幾年出現的尺幅最大一張作品;傅抱石有一張為顧祝同畫的《石濤苦吟圖》;方人定目前已在廣州的美術館引起注意,他的作品共6張,二三成由家屬提供,都是經過展覽、著錄的。
她強調,過去的專題都只做藏家或名家,這次是命題式的,做美術史的梳理,讓買家更理解作品背后的歷史背景,包括藝術家參與的社團與爭論。這樣的專場還是第一次做,花了一些心思。但涉及的問題很大,不是幾十張畫就能說清楚的。希望在市場上能引起反響。
歷史還沒有結論
她認為,近百年歷史上西方的存在不容回避。專場選的藝術家都去西方留學過,回來后建立了現代美術教育體系,也帶來了西方的美術觀念與方法。他們大部分不僅是創作者,還是教育家。這些藝術家在水墨方面的嘗試是歷史的貢獻嗎?他們反傳統,帶來的是進步還是破壞?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的教學理念,都引發了很大的爭論。如北平藝專1947年的罷課,上海有黃賓虹的論爭。至于對徐悲鴻的“寫實為先”的理念,爭論至今都未停歇。
她表示,對錯與是非現在還沒有結論。如徐悲鴻的《峨嵋古寺》令人感覺是西方的風景而非中國傳統的山水。同時的《二湘圖》中,人物是完全中國式平面線描的,風景則是西畫透視原理的表現手法。而吳作人表現動物,用的是寫實的結構,有發明創造。她又以高劍父的作品為例,指出其對水墨的程式化的東西的較量、對水墨語言的反思、對技法的革新,所帶來的改革確實具有革命意義。她表示,專場中高劍父的作品較難得。他與方人定受日本畫影響最大。方人定既去過日本,又去過比利時,又是高的學生,個人面貌很強烈,許多人關注他,但沒有成批作品,這次一定會受到關注。
她說,現在回頭看,徐悲鴻、劉海粟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歷史價值,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對國畫的沖擊,所傳達的氣息是當時的國畫家無法傳達的;而高劍父他們強調寫生,擴展了水墨表現的空間,對表現現實生活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吳冠中解決了空間問題,創造了一個新的空間,他通過消化、總結,把徐悲鴻、劉海粟他們的路走得更遠、更好,達到一種完滿的境地。總而言之,每個人的貢獻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