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社會學系教授霍爾(Hall)和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社會學系教授尼茲(Nsitz)曾經指出:“企業對收藏品的購買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企業藝術’市場。這個市場本身也遵循著‘金錢話事’的邏輯。于是,藝術日益被有錢購買它們的個人或群體所塑造。”他們的感受無疑是真切的。例如,當代藝術的發展就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洛克菲勒(Rockefeller)家族的慈善事業,歸功于美國大通銀行的企業收藏理念。1959年,美國大通銀行總裁洛克菲勒開始將他的企業收藏理念付諸實踐。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收藏了3萬多件現當代藝術品,這些收藏品存放在其遍布全球的450個辦公室。除了與各大博物館保持密切的銀行業務聯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行政年預算達20億美元,法國盧浮宮2005年的收藏預算為1.72億歐元)外,他們還積極參加各種巡展,組織企業的各種藝術活動等。
在很多時候,企業的收藏行為常常會導致其他企業的跟風效應,并因此而不斷強化這種效應。舉例來說,1987年3月,日本安田生命保險公司以58億日元的高價奪得了梵·高(VanGogh)的名畫《向日葵》。此后不久,畢加索(Picasso)的名作《賣藝人與小丑》旋即被日本零售業巨擘——三越百貨公司(Mitsukoshi)以48億日元的價格拿下。而三越百貨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西武百貨公司(Seibu)也不甘示弱,隨后以13億日元的價格買走了莫奈(Monet)的名作《睡蓮》。1989年12月,日本奧特波利斯公司更是通過衛星競投的方式,以75億日元的天價拍得了畢加索最重要作品之一——《皮耶瑞特的婚禮》,令日本安田生命保險公司也相形見絀。
事實上,中國的情況與此非常類似。包括“一頁宋版,一兩黃金”、“黃金有價,均窯無價”、“黃金萬兩易得,田黃一顆難求”、“家有錢財萬貫,不如宋瓷一件”在內的名言俗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清代的錢泳這樣感慨道:“貧賤近雅,富貴近俗。雅中帶俗,可以資生;俗中帶雅,可以處世。”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或許正是許多中國企業家的追求。北京古玩城市場集團總經理宋建文認為:“北京參與藝術品投資和收藏的企業主要有三類:一是國有企業;二是民營企業;三是混合制企業。國有企業實力特別大才會做藝術品投資和收藏,主要是為了增加企業的知名度,往往會建立自己的博物館。由于國有企業決策比較復雜,對藝術品的管理相對更為繁瑣,因此它們比較少參與藝術品收藏和投資。參與最多的是民營企業,它們出于宣傳企業、增加企業文化內涵和保值增值的目的而進行收藏的,許多的民營企業也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館。混合制企業中的股份制企業做藝術品投資也有,相對比國有企業多,但比民營企業要少。”另外,“我國的禮品文化概念正在發生變化,從過去送吃的東西到送實用的物品,逐漸向饋贈藝術品過渡;為了適應這種國情的改變,現在許多博物館都能接收到企業的要求,替他們收購一些真品或高仿藝術品的請求。每年重要節日期間,在機場和車站的檢查口,會看到許多人帶著藝術品或古董。北京很多企業家投資藝術品也是抱著這種目的的。”以曾經因耗資3317萬元港幣購回圓明園牛首銅像、猴首銅像和虎首銅像而名聲大振的保利集團為例,該企業近年來投入到收藏品市場上的資金累計已達七八億元。此外,萬達集團、今典集團、中凱集團、天地集團、金輪集團、富華集團等資本雄厚的企業也早就躊躇滿志,紛紛試水收藏品市場了。正如英國菲利普斯拍賣公司(Phillips de Pury&Company)董事長普里(Pury)所說:“在中國,每一家頂級房地產公司幾乎都擁有一座自己的企業博物館,企業收藏將極大地拉動需求。”雖然關于企業收藏對收藏品市場的影響這個問題,顯然見仁見智,但是,誰都無法否認,企業收藏對收藏品市場格局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