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1996年之前,海外回流文物不超過國內文物拍品總數的20%,而目前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40%多。根據保守的估計,通過拍賣回流到國內的藝術品已經超過5萬件。定向競買制度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增添了不少國寶級的文物。 據蘇富比和佳士得的專家介紹,2003年全球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額為34.8億美元,其中美國高達40%,英國占27%,中國則占8%。而在該年中,中國藝術品占4%;到了2004年,比例升至5%。書畫最大的買家已來自于中國大陸,但瓷器最大的買家還不是來自中國大陸。
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5年驟增11倍,海外回流藝術品逾5萬件。在這些令人興奮的數據傳出的同時,也有專家提醒,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業面臨誠信危機。 5年增長11倍 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5年驟增11倍,海外回流藝術品逾5萬件。這是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日前在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國際論壇上透露的數據。據張延華介紹,近年來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額增速之快令人咋舌。2003年中國內地舉辦的文物藝術品專場拍賣共計171場,總成交額達25億元人民幣;而到了2004年,各種藝術品拍賣專場達338場,總成交額高達57億元人民幣,是1999年的11倍。拍賣的門類也從書畫、瓷器逐步擴大到了珠寶、翡翠、西方藝術、古籍家具、郵品、錢幣、玉器、古玩、油畫雕塑等。 誠信危機引憂慮 中國的藝術品拍賣行業面臨誠信危機。一位文化市場的主管官員在論壇上作如是論,且博得眾多與會人士尤其收藏家和媒體人士的共鳴。他說,在法律法規不健全,國家監管不嚴密、拍賣行規不完善的情況下,一些企業為獲取利潤,對贗品睜一眼、閉一眼,或者直接參與造假牟取暴利,使拍賣的整體利益受損。這些做法甚至有蔓延的趨勢。 香港收藏家張永霖說,目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運作對收藏家和消費者來講是不公平的。試想如果我們去一家銀行提款,銀行客戶卻對自己交付的錢不負責真偽,要我們自己負責驗,這是什么感受?“試想一下,閣下興高采烈地用30萬元人民幣買了一幅齊白石作品,最終被專家朋友揭穿是贗品,您是否會說一句‘愿者上鉤’這么輕松?”他指出中國拍賣行業假如不提高鑒定水平,不牢牢把住這關,目前市場蓬勃的氣氛早晚會受到嚴重的打擊。專家不能拿薪酬。與會人士呼吁,中國藝術品拍賣業要盡快建立一套有鑒定家、買家、賣家、拍賣公司共同擬定遵守的職業道德、信譽規范和行業規則。只有藝術品市場的規范才能帶動拍賣的繁榮,否則就是泡沫的繁榮、就是浮躁的繁榮。同時還要建立統一的鑒定程序,并以法規的形式建立下來。張永霖從獨立非行政董事監管上市企業獲得靈感,提出成立一些專家鑒定小組,這些專家一定不能夠是拍賣行的職員,不能拿拍賣行的薪酬。理想的小組人數是3位成員。拍賣行為了自己的聲譽、品牌、前途,最好不要請有交情的朋友出任。最好的做法是在全國各省市物色出色的專家出任。超過20萬元的藝術品請專家們評核,并刊登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