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林明哲:大陸藝術市場泡沫可控 收藏投資仍有機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4 14:25:17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林明哲收藏的羅中立早期油畫《春蠶》

林明哲收藏的程叢林作品《碼頭的臺階》

林明哲收藏的張曉剛作品《山的女兒》

林明哲收藏的何多苓作品《偷走的孩子》

林明哲 本報圖片 高劍平

在海峽兩岸,林明哲代表著一個藝術收藏的傳奇。上周在與《東方早報·藝術評論》談及兩岸藝術品市場時,身為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林明哲認為,當下的臺灣已經沒有什么臺灣地區藝術的收藏,而且,受大陸影響很大,大陸藝術品市場的問題之一是泡沫不少,并不是太健康,“我希望可以鼓勵全民收藏的健康概念,所謂健康概念就是要真正喜歡,有研究,純粹是為了欣賞美的感受,不要為了賺錢或者當成一種投資。” 

在海峽兩岸,臺灣收藏家林明哲代表著一個藝術收藏的傳奇。

1980年代,他曾以175元-300元的價格買到羅中立、張曉剛等畫家的作品。他收藏的前蘇聯藝術品數量,質量僅次于俄羅斯本地美術館。在上周的上海收藏論壇期間,林明哲圍繞海峽兩岸藝術品市場及如何真正實現健康收藏接受了《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的專訪。

藝術品瘋狂行為會愈演愈烈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以下簡稱藝術評論):這些天大陸藝術品秋季拍賣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你如何比較大陸和臺灣的藝術收藏?臺灣現在藝術品市場的現狀如何?

林明哲:臺灣的藝術品市場其實也瘋狂過,大概1982年左右,是伴隨經濟快速增長的一種釋放,才會產生泡沫,但臺灣因為經濟規模小,受傷的只有少數幾個人而已,中國人太多,亂象持續下去,受傷的人范圍要大。

就當下而言,臺灣只有兩三家拍賣行做拍賣,而且都把業務慢慢轉移到香港或者中國大陸,現在中國臺灣拍賣行60%都是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的藝術家,因為真正有市場性的藝術家價格不能只有幾千元,在拍賣行至少都是幾十萬的作品,否則肯定會虧本,所以臺灣的藝術市場也在“大陸化”。雖然拍賣公司也盡量希望賣臺灣的作品,但站在商業角度,不能只賣臺灣的,并不是臺灣沒有頂級的藝術家,這里也有很好的收藏家,在五六年前,臺灣好的收藏家不管是收藏文物的,瓷器的,字畫的,現在慢慢改為收藏中國大陸的現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但事實上,當下的大陸藝術品市場存在著較大的亂象,比如拒付、假拍、拍假等,還有文交所等一系列問題等,你如何看待大陸藝術品市場?

林明哲:我覺得大陸藝術品市場肯定是有不少泡沫的,但現在還可以控制,因為在2008年“雷曼兄弟”還沒倒臺以前一直有人提出泡沫,但是對頂級收藏家來說即使資產少掉2000萬元,至少還有2000萬元,但如果為了買藝術品,把家里比如小孩子明年要出國讀書的錢先拿來買東西,就大有問題。

因為泡沫破滅后,對有錢人而言只是收藏缺了一個角,但對社會大眾來說這樣的行為受傷就很大——可能房子都已經拿去抵押了,所以我認為目前泡沫還不會那么嚴重,沒有房地產那么嚴重,因為房地產有貸款的原因,所占個人總資產的比例太大。所以藝術品因為不能大金額辦貸款,跟朋友借的也是少數有限的金額,所以我覺得目前的泡沫還是可控的,但以后全世界的資金進來以后,資產規模更大的話會吸引更多的人進來投機,假如買畫,你因喜歡而作的投資可能你一個月收入是幾千元,你也會相應買幾千元一張的畫,你不會買三十萬的一張畫,但如果你以商業角度來考量,覺得值得投資,你會把房子抵押去買一張畫,這是人類貪婪的本性。這跟荷蘭的“郁金香泡沫”類似,只要有50%的人是在做投資生意的人,市場是不健康的,但目前投入藝術品的大都是畫商而已,因為畫商倒閉也是一個人倒閉,但你想全民都投入到這種投資的話影響就會很大,所以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最好的收藏家,經過時間的積累有升值,你買一張畫幾百元,漲到幾百萬必須是經過十年二十年時間的積累形成的,真正好的收藏家享受這個階段的過程是漫長的,不是兩三年就可以享受到的。這種機會是不會天天有的,從2005年到2011年其實很多收藏已經增長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了。

藝術評論:從這次秋拍看,中國書畫似乎價格仍在提升,但當然仍有不少泡沫,你怎么看中國書畫創作與收藏?

林明哲:中國書畫的創作量太大,尤其是水墨畫雷同實在太多了。一個藝術家可能畫了幾百上千張竹圖,有時候藝術家和家屬也會不承認這張畫是他的,因為不可能每一張畫都畫得非常好,很多中國書畫家不承認畫作是他的,是他不記得這張畫也是他畫的,并不是他故意的。

中國書畫收藏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藝術品的瘋狂行為還會更加愈演愈烈。全世界那么多企業在中國,而中國有那么多的資金流向藝術品,所以價格才會漲翻天。如此才會導致投入到這個行業不是為了興趣,所以還是健康的收藏概念,這件藝術品可以讓你感動,比如很多人喜歡鄉土的作品,因為很多人小時候就是在鄉下長大的,可以通過藝術品回到小時候生活的情境,就會變成很好的回憶,所以才會喜歡這種風格,或者也有人會喜歡玩電動玩具的刺激感覺,這也是一種創作,會受到這件藝術品所帶給你的感動。就好像今天看到的這些畫,是給社會大眾來看的,讓大眾得到享受。共同欣賞,所以藝術品的收藏含義應該是如此的,單純投資就失去“藝術品”這三個字的意義了。

藝術評論:談及兩岸書畫收藏,其實可以聊聊張大千的作品,臺灣地區收藏張大千作品的藏家應當很多,但為什么高價卻不在臺灣?

林明哲:臺灣收藏張大千作品的人是很多的,無論香港或者大陸,拍賣價都很高,因為臺灣收藏張大千作品的藏家不會在臺灣賣作品,這是市場的供需關系,張大千并不是所有收藏里面一定要收藏的項目,因為可以收藏臺灣的本土藝術,也可以收藏嶺南畫派或海上畫派等,每個人的收藏專長都不同,所以臺灣的收藏風氣是成熟的,個人都會有對藝術藏品的收藏大方向和脈絡。像這種高價的作品并不是每一個收藏家都會去買的,但張大千對中國大陸藏家而言卻不一樣,中國大陸有很多收藏字畫的藏家因為需要補足張大千這個藝術品,在他的收藏里才算比較完整。所以為什么張大千的、溥心畬的作品價格持續上漲,因為可以彌補中國很多藏家的藏品因為沒有這些名家所顯現的不足,這是一種補充,不是買張大千一定要買十張,只是在建立他的一個脈絡,所以張大千的畫不會在臺灣拍,可能會在香港或中國大陸拍。

因為中國市場太大,藝術品本來就是商業行為,好的藝術品、好的畫作一定是往商業最發達的地區放,拍賣公司也一定會爭取到頂級的藝術家的重要代表作,目前在亞洲只有中國大陸,日本雖然經濟發達,但有好的拍品還是要通過香港(拍賣行)賣給臺灣人。

現在依然還有機會

藝術評論:這是很有趣。你一直以對收藏投資的敏銳判斷著稱,也就是如何發現低估的板塊,事實上,前十年前買過中國畫的人現在幾乎價格都漲了很多,現在還有這樣的機會嗎?

林明哲:但現在仍然充滿這種機會,中國是全世界從事藝術和畫畫人最多的,而且中國也是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規模現在還不是最大,僅次于美國,但是美國一般大眾是不會買藝術品的,而是當成商品,他們買張曉剛的,包括傅抱石的,買回去只是當成一種裝飾而已,不是真正在投資藝術品,因為以中國背景所進行的藝術創作,外國人看不懂,包括方力鈞的、張曉剛的、王廣義的,都是已經在中國很出名的,不值得研究,真正要研究的是為什么這幾個藝術家會出名?那時候的背景是用西方的眼光來看中國的藝術發展,在“文化大革命”后沒真正開放的情況下,為什么那段時間最紅的都是毛澤東題材?比如王廣義的那些作品,我們不能說這些藝術家是迎合西方的需要——事實上是西方用他們的審美眼光來挑選中國的藝術家,讓這些藝術家去海外辦展覽,這些藝術家還是非常前銳性的,那時候才叫當代藝術。因為在國內美術館是無法展覽的,所以也是歷史的原因造成這批藝術家在海外的發展非常好,因為不管是威尼斯雙年展還是圣保羅雙年展,西方認為這樣的作品是代表中國的。

但現在看,那些作品其實并不能夠完全代表中國,但照此發展,價值和價格的影響,學術性的定位,國外會慢慢接受真正的中國代表性藝術。因為有商業的帶動,所以希望中國那么多有錢的機構,都投入到文化產業中來,包括建美術館,設立藝術資產包的一種股票銷售,還有建立這么多的理財產品、藝術基金,這些都會讓中國的藝術在全世界商業上更出名。必然會引起海外包括收藏家回來探討為什么中國大陸的藝術會有這么快的發展?因為海外的藏家也希望自己能買到未來22世紀最有價值的中國藝術品。所以他們會嘗試對中國藝術體系的研究,我希望可以換一個角度,除了收藏以外,能夠讓中國優秀的藝術家和團體派系更有機會到國外去做非常好的展覽,讓西方去研究。

我們的基金會就在做這樣的規劃。我們一直在大陸辦巡回展,以后也會在海外的美術館合作研究,還有展覽的工作,能夠讓中國藝術的概念,讓西方真正了解,并產生影響。中國的瓷器或者宋代的東西對海外是很有影響,但為什么會有影響,是因為這些藝術品是屬于中國風格,并不完全是商業推動,希望這些商業機構能夠在投資藝術品以外,把好的藝術品和好的中國精神搬到海外去,讓更多的學術圈、美術館和社會大眾更了解中國的藝術品。才會爭取更大的發言權。

因為現在在西方沒有發言權,我們看到的都是馬蒂斯、莫奈等,只有少數的中國大師是比較傳統的,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有機會了,借著中國那么多資金買藝術品的同時,把中國好的藝術家的作品搬到海外去,以影響他們,我認為這是比較重要的,而不是大家都在純粹談商業,收藏應該站在一定高度上,而不是小打小鬧僅僅談投資的角度,應該是如何讓藝術品市場很好的健康發展,如何讓藝術家和收藏家現在買了100元的東西,以后漲到十萬元了也未必會賣,但是所得到的樂趣和影響很深的,就像登山直接坐直升機登頂的快樂是不能和你慢慢爬上去的酸甜苦辣相提并論的。

現在不會買張曉剛的作品

藝術評論:你最早怎么想到收羅中立、張曉剛這批藝術家的作品?

林明哲:我當時發現沒人碰的油畫是個很好的方向,1987年與1988年在北京買艾軒的作品要1500美元,那時候已經很貴了,艾軒在北京本來就很貴,為什么在成都、重慶、武漢便宜,因為沒有人要去那邊,雖然羅中立、何多苓那時候都很出名,為什么沒有人買他們的畫?因為在國外沒人注意中國油畫的現狀,也沒有人會去那么遠的西部地區,連你們的媒體也沒關注這么偏遠的地方。國外都是站在好奇的政治角度關注北京,所以北京以外的地區買東西都很便宜。

我1987、1988年買羅中立作品的時候也是在一個風景區的畫廊買的,用175元外匯券買的,現在還保存著。然后林風眠到香港的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一張也不過賣5000港元,現在一張都是上百萬元的。我1980年代買張曉剛畫作的時候,外匯券換了500元人民幣買的,我是1987年進中國大陸買的,那時候對油畫沒有概念,開始進來買中國的水墨畫,包括買李可染的、黃胄的、齊白石的,在文物商店買了大量30元一張的中國書畫,買完之后才發現中國有更好的方向,因為就算買到傅抱石的作品又如何?你也不可能成為傅抱石作品最好的收藏家,因為要發現沒有被大家發現的。比如齊白石,你不可能買到最好的東西,只可能買到少數幾張,因為最好的作品都在各地的博物館,我去拜訪藝術家時發現一個新開發的值得收藏的領域——就是中國油畫。那時候沒人碰油畫,所以很便宜。

也是那時候我想建立一個中國體系的收藏。包括后來進行俄羅斯油畫的收藏,也是在追尋中國油畫藝術的源頭,所以我們的藏品規模是全世界僅次于俄羅斯本土以外的收藏機構。

藝術評論:你此前發現那么多低估的藝術家,作為藏家,你覺得在今后的藝術品市場還有哪些被低估的板塊?

林明哲:作為收藏和投資,我還是堅持幾個大方向,要堅持時代性,不是畫早期的東西,也不是畫以前有人畫過的東西,要嘗試創作有現代性的、自己有過感受的題材,才能打動人心。還要有民族性,中國有很多好畫家,為什么我沒買,就是因為他們畫得太西化了,完全是西洋的東西,所以我寧愿買中國的、民族的、有自己情感和精神的有內涵的,并不是說你畫牛車或者國旗,我還是比較注重繪畫技巧的,就是指你畫的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因為大陸很多畫家受到西方的影響認為不需要自己作畫,這是不健康的,以后社會還是會回歸對這些藝術品的重新評價,為什么陳逸飛的畫真真假假,就是因為中間有請人作畫,畫出來的東西和陳逸飛幾乎都一樣,所以價格也會隨著爭議波動。沒有出版過的就沒人敢碰,因為價格都很高了,就變成沒有正式出版的,沒有很好的著錄,沒有很好的流傳有序記錄,就會產生價值的重新評估——繪畫性、民族性、當代性。

還有要有藝術家才華,30歲以前就要明確是否有才華,并不是要出名,因為沒出名可能是因為沒有遇到好的經紀人,我要觀察這個藝術家超過五年,我要知道你雖然在經歷這種痛苦,但還是持續在畫畫,不能賺到錢就不畫了,就去做生意了,那這些畫就沒用了,或者你遇到困苦就放棄畫畫,轉行做設計或者拍電影了,因為藝術的創作是純粹的精神投入,不可能當做一種投機,時機好就畫畫,時機不好就轉行做其他的,有經驗的經紀人會做利于畫家發展的推動,中國有才華的藝術家至少幾十萬人,出名的沒超過五十個,因為沒有好的經紀人,現在是商業社會,大家都沒有時間來慢慢體會,為什么流行音樂可以被大眾接受,就是背后有人在做商業推廣,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就埋沒了,等到你的作品流落到西方,產生影響的時候已經晚了,所以好的藝術家一定要有好的作品可以讓大眾看到。

為什么中國過世的老藝術家現在市場上沒有給他很好的定位,因為好東西留下來的太少,因為遇到“文革”,只留下幾張好畫不能代表一個藝術家的成就,應該是留下一個時期的好畫,每個時期都在做創作,而且這個創作在你所處的時代是非常獨特的,才會給你一個公正的公認的評價,如果你沒留下整批的好畫,那以后如何定論?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商業性的推廣,因為好的藝術家知道什么叫商業,知道商業的屬性不是靠一年畫一千張畫,而是不損害藝術價值的商業推廣。比如張曉剛的作品一百張同時出來拍賣,那他的價值肯定沒那么高,藝術家和商業的關系應該是精明的合作,要有好的、有經驗的經紀人或者畫廊在后面推動,這樣會容易成功,競爭太激烈,機會比較少。凡·高也是如此啊,有他弟弟和弟媳婦在后面持續的向各大美術館做推薦,然后美術館的研究人員開始發掘他的價值,如果沒有那時候的展覽就沒有今天的凡·高,這是很殘酷的現實。

藝術評論:所有的收藏家都會希望自己的收藏升值,你怎么看收藏與投資的關系?

林明哲:所有的收藏家都會希望自己的收藏升值,這是人的天性。全世界的收藏都有兩個出發點,一種是把藝術品純粹當成是一種投資賺錢的工具。不管是賺一倍還是賺十萬倍都會賣,但是國家推廣文化發展的時候還是希望健康的理念占一定比例的,投機的行為不要占很多。二者無法完全分開的,一般投資的成分占比較大或者是純粹投資,把藝術品當成是一種金融商品,但是大部分應該是建立在喜歡的基礎上,否則可以買股票,買藝術品是一種緣分,藝術品是抽象的,這種價值感對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如果黃賓虹齊白石畫的一幅畫,沒有簽名的話可能就10元錢而已,而且你也可以不要,因為你不知道誰畫的,但假如有簽名,又是反映他最高水平的畫那就是1000萬元了。但如果沒有人證明是他畫的,保存情況又不是很好,那就只有100萬元而已。所以藝術品的價值感差異是很大的。所以一般買藝術品的都是喜歡或者家里有需要,買一張負擔得起的在家里掛畫欣賞而已。

但是我們再三強調買藝術品以你負擔得起為準——因為藝術品是給你帶來快樂和優雅的事情,以前把收藏的作品以十萬元賣掉,現在一看,太可惜了——因為現在已經到1000萬元了,所有收藏家都會碰到這樣的事,這代表社會在進步,畢竟你不是神仙,并不是只有你會買到很便宜的藝術品,然后賺很多。藝術品做買賣本身就是一種商業行為。藝術家也不排除這種商業行為否則你就干脆不要賣。所以談藝術也不用太虛假,2003年“非典”以后中國藝術品價格才開始起飛,漲的速度太大,包括在中國做收藏和做商業的人根本沒辦法預料到速度會這么快。

藝術評論:那么,你心目中真正的收藏是怎樣的?

林明哲:我希望可以鼓勵全民收藏的健康概念,所謂健康概念就是要真正喜歡,有研究,純粹是為了欣賞美的感受,不要為了賺錢或者當成一種投資。藝術品收藏范圍很多,收藏門類很廣,照片、葫蘆、瓷器……所以我鼓勵每個人都可以收藏。不要為了想賺錢。比如你請同學喝咖啡,你同學畫一張畫給你,這種方式是非常基礎的收藏。我并不推廣精英收藏,每個人都要買最高端的東西,世界上也沒有那么多高端的藝術品讓這么多的人收藏。

希望可以讓你陶冶心境,和家人共同分享快樂,每一個人以后都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收藏家,并不一定要買最貴最出名的畫,就像羅中立、何多苓,包括吳冠中,他們大學的時候也沒辦法賣畫,都是有朋友要就馬上送了,這在國外也是一樣的,畢加索18歲才開始辦畫展,第一次辦畫展價格一定很低,大家都知道高更,一生都是窮困潦倒的,在大溪地畫畫的時候根本沒錢付酒店餐廳,然后用畫抵賬,凡·高也只賣出過一張畫而已,這都表示一開始都沒人買的,包括林風眠,古典畫派最頂尖的藝術家,但是他在早年也是窮困潦倒的,他也在痛苦地改變。

藝術評論:大陸收藏界也有一怪現象,很多精品在拍賣會上被拍來拍去,一個收藏者只收藏了幾年就又被拿出來拍賣,你怎么看?你自己怎么做?

林明哲:收藏跟喜好有關,如果不喜歡,藏品不會留太久,賺一倍兩倍就賣掉了,因為你認為不值得讓你留下來,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原則上我不會在自己的畫廊賣作品,一般都會做選擇性的拍賣,因為拍賣所得也不是用來自己消費的,賣出一張畫,會給自己一個鼓勵,我就要再買進十張到五十張,再發現被低估的,這是一種樂趣。

我認為買藝術品賺錢比我賺得多大有人在,但我們是對自己眼光的挑戰,并不是高價賣掉后消費的那種高興。沒賣掉時候自己心里的成就感是別人不能體會的,買中國最貴的畫也是個人喜好,因為就投資角度而言,就變成以后最貴的畫永遠都是最貴的且在你手上有定價權,我不是這種人,以前張曉剛對我而言只不過一百多元,現在到了一兩千萬元,你說我會買嗎——我當然不會買的。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