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藝術市場中的PM2.5達到一度濃度、霧霾四起時,“投資未來”往往成為被注入雞血的一面旗幟,引領著游走于市場的散落資本,將賭注All
In在年輕藝術家作品上。
從一方面來說,我們從二級市場的統計看待一位最終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作品價格走勢,具備較高回報率的大多是收藏家于藝術家35歲前購得的作品;另一方面,每隔一段時間出現的所謂75后80后藝術家的單件作品價格爆冷,不定期地刺激著賣家和買家的神經;同時一些撰稿人可能出于對未來英才主觀性的熱愛,對年輕藝術家作品的市場表現報喜不報憂,這些綜合原因造成了這一群體一直受到追捧的輿論表象,并且已經成為了藝術市場中的主力軍,仿佛距翻過前輩藝術家的篇章只有一步之遙。
然而在中國以至全世界范圍內的現實情況并非如此。根據市場信息供應商ArtPrice的統計,2012年全球拍賣市場交易總額最貴的500位當代藝術家中,直至第67位出現第一位生于1975年后的藝術家(ALSOUDANI
Ahmed,1976),而首位中國青年出現在146位(陳可,1978)。整個榜單中青年藝術家共計30位,其中中國藝術家13位,分別占到總比例的6%和2.6%。我們需要留意到,即使是80后出生的藝術家當下也過了而立之年,其在繪畫領域的創作按照通常的判斷已經進入到成熟的階段,但在整體的市場表現中并不突出,僅有5位。
1981年出生的高瑀作品《打虎》2008年曾在北京瀚海拍賣以112萬元人民幣成交,而后觸發了一系列年輕藝術家單作創記錄的新聞,并且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以1979年出生的賈藹力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550萬港幣)落錘達到高潮。交易市場的從業者在振奮之余,則需要辯證地看待個別作品的突出與這一年齡層的藝術家作品在整體份額比例間的關系。
個體作品對于二級市場的表現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就賈藹力此件作品而言,雖然是去年拍賣整體平淡下的亮點之一,但交易前后的供需關系值得回味。拍賣之前,有傳聞某國際一線畫廊下一階段的營銷重心將與中國年輕藝術家合作,而賈藹力則是被選中的代表之一。隨著傳聞蔓延的范圍愈發廣泛,買家力量被帶動關注賈藹力近期在二級市場上的流通作品,同時《蒼白的不只是你》作為藝術家巨幅尺寸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蘇富比的強力推薦下最終創下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的新記錄。在上述這種帶著強烈時效性前提的供需關系下達成高價,具備合理性,雖然根據我的了解這次交割并非很多人誤認為的炒作目的下的虛假成交,但并不代表作品價位的普遍性。
投資于正在進行時的當代藝術板塊,消費興趣逐步轉移到新生力量是一個必然的因果邏輯關系。但看待這一板塊的現狀則需要務實的理性。從行業發展而言,一方面我們需要將關注放到新生力量上,對利潤的追求是投資導向的資本天性使然。但如果過度透支年輕藝術家,就是在透支歷史。而如今看來,我們的年輕藝術家要比前輩們更加自如地在各種系統中切換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