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保利、佳士得、蘇富比的預展都出現了更多的當代水墨作品——這是2012年以來持續的一個潮流,之前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先后辟出當代水墨類的專場拍賣,在2013年則引起更多畫廊、海外拍賣行的聯動,不僅內地水墨展覽數量激增,去年3月蘇富比在紐約舉辦“水墨:中國當代水墨展售會”,佳士得在亞洲藝術周中推出“閱墨——中國當代水墨畫展”,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去年底也乘勢舉辦“水墨藝術:中國當代繪畫的前世今生”,可以說是近兩年最可觀的藝術現象之一。
有趣的是,由于面向的市場不同,中國國內拍賣行、畫廊舉辦的當代水墨展覽、拍賣傾向于盡量擴大外延,把中青年藝術家稍有新意的各類作品都包括進來,“新文人畫”、“新學院派”、“新工筆”乃至“實驗水墨”下的各類創作幾乎都可囊括其中,顯得雜而泛,佳士得、蘇富比拍賣行舉辦的“當代水墨展”則收縮外延,傾向“實驗水墨”一系的藝術家和部分有海外背景的水墨藝術家,如劉國松、李華弌、劉丹、蔡小松、谷文達、徐冰、楊詰蒼和邱志杰等,因為他們在紐約、香港主要面對的是熟悉當代藝術的海外、港臺乃至部分內地收藏家。不過未來他們也在內地進行拍賣和銷售,對作品的選擇策略也會參考內地的時尚。
目前當代水墨熱潮中最受關注的是“新水墨” 藝術家,他們主要是1990年代以后成長起來的、有中西融合因素的藝術家,但是并沒有明確的“風格性”。他們之所以在最近兩年崛起,或許因為藝術市場在2008年折戟之后,經紀機構都在尋找新的收藏和投資品類,新水墨能快速熱起來,也是因為恰好處于這一市場轉換點:傳統的古代和近現代水墨收藏家想進一步擴展當代藏品,而當代藝術的藏家則轉向更為保守的視覺性藝術方向,新水墨可謂兩者交集所在,它們具有曖昧的調和性外表:既有傳統的中國符號性的元素、材質,又具有現當代藝術的形式感乃至觀念意涵,或許可以用“新調和主義”或“折中主義”可以形容這一潮流。
不僅僅在水墨市場如此,事實上當代藝術在2008年以后整體出現了“新調和主義”的趨勢,直接呈現中國現實的社會場景、政治波普類的作品遭到冷遇,一方面是流失了很大一部分海外的收藏家和投資者,另一方面也為內地的收藏者和投資者抵觸。在此情形下出現了一些用油畫描摹中國山水、花鳥、園林等的藝術家,他們的參照點往往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圖像,而加以些許變動,雖然在2008年之前就有類似的創作,但是在2008年以后數量則明顯增多。當代藝術家們試圖讓傳統元素“加持”自己的創作,更為當代藝術更多的“歷史厚度”。同時,藝術家們創作的視覺可觀性也明顯加強,很多作品適于懸掛在家中的墻壁上欣賞,而不是像之前幾年更多藝術家追求超大尺寸和刺激性的畫面。
這種有點保守主義的藝術創作潮流的出現,或許和中國目前的社會文化氛圍有關聯。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強大,人們更為關注“文化主體性”的建構,很容易就會將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支撐性力量加以引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經濟也在經歷從高速增長時代到中速增長時代的改變,普遍的樂觀情緒已經逐漸變得更為謹慎,不再愛好鮮艷、刺激、辯論的藝術,而喜歡更為精致美觀的繪畫性作品。同時,國立美術館、博物館也容易接納當代藝術中傾向水墨的作品,也發揮了一定的引導性作用,相信最近成立的國家藝術基金也將著力這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