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20日,全球授權展·中國站(LEC)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北廳舉辦。首次登陸中國的全球授權展帶來了國內外78家展商和234個多元化的熱門IP,旨在促進頗具影響力的娛樂、人物角色、時尚、藝術、企業品牌等授權類別擁有者與代理商同消費品制造商、被授權商和零售商的有效對接,積極開發中國授權市場。據國際授權業協會(LIMA)公布的《2017全球授權業市場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IP授權商品零售額高達2629億美元,同比增長4.4%。與此同時,中國授權市場正進入爆發式增長。《報告》同時認為:2014-2015年增長為24%,但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被授權消費品整體零售額僅占全球市場的3%,潛力巨大。這個“潛力”,可以給市場打上足夠的“雞血”。
如今的IP可算是個炙手可熱的大熱詞,特指“知識財產”(IntellectualProperty)。IP授權其實不是個新鮮事了,在文創圈有句話叫“得IP者得天下”,一個好IP確實能引得各方爭奪,成功的IP開發,其背后帶來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開發早已超越簡單的印標、印圖、玩偶等衍生品。例如《功夫熊貓》自2008年第一部電影播出,至今已發展動畫電影、劇集、游戲、圖書、衍生品等,還不同程度地與知名數碼產品、食品、商業空間等合作。動畫形象因此有更多的曝光機會,老百姓喜聞樂見,對于合作商家則借由原本IP的粉絲效應進行商業優化,形成了多贏互利的產業形態。而百年迪士尼的商業王國,這樣等待、培育一個IP成長的耐心,在當下時代更為珍貴。
走出“山寨”
早幾年,“山寨”一詞常被用于缺乏創新力的抄襲模仿,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相對薄弱,一個能賺錢的“形象”用則用矣,先用再說。而隨著國民整體經濟、文化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創意者”們走出“山寨”,走向自主創新。
但侵權的事情仍有發生。近日來,在文創圈中又一起侵權事件引起熱烈討論——插畫師白茶創作的“吾皇萬睡”系列形象,未經允許被某商業空間大規模使用于商業宣傳中。我們看到了法律的介入,聽到了更多積極理性的聲音。
誠然,創作者創作一款成功的IP需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心力,面對常有發生的侵權,保護創作者,也就是在保護原創的土壤。確立相關法律法規被說了很多年,但其中確實是有一定難度的,怎樣是侵權?相似到什么程度是侵權?其實,用還是不用、怎么個用法,至少用前知會一聲,就算不上升到法律層面,這恐怕也是人與人最基本的尊重。走出“山寨”,先要走出“強盜”的思維。
“開源”是種新思路
當IP發展漸漸形成一種共識,保護、授權、開發,開始變為有商業壁壘的閉環。偏偏有一些機構手握大IP,走出了反向的路子。MoMA藝術館、荷蘭國立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等機構開始在互聯網上開放其藏品的數字資源。其實在早年,我們知道博物館對版權的保護相當嚴苛,而今走向免費的“開源”,或許更符合互聯網時代的“互聯互利”。
有一陣子,網絡上掀起一陣“杜甫很忙”的風——大詩人杜甫被網友漫畫改編,打籃球、彈吉他、玩自拍、練肌肉。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索性借力,發揚了網友們的腦洞,把這些演繹進行開發包裝,變成衍生品。
偉大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成果,由幾個開發專員來創新,不如借用互聯網之力,聯合所有感興趣的人的智慧。如此看來,這樣的“開源”正是以包容開放的姿態來迎接館藏文物“核變級”的活化。
朝前看向后看
博物館“開源”,可以成為一股活水。常說創新不易,然而站到巨人肩上,效果肯定能1+1>2,這個“巨人”就是文明遺產、傳統文化,一幅名畫、一個歷史人物本來就是自帶流量的百年大IP。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恐怕僅開發了館藏文物的千百分之一,已吸粉無數,單年銷售額過10億元。
漫畫家蔡志忠作為創作個體在商業化方面也是相當成功的例子——孔夫子、老莊在他筆下都是活活潑潑的人物,一下紅遍亞洲。在一次文創活動中他說自己正在創作《水滸傳》漫畫,一來這個故事本身吸引人,二來里頭有108個好漢,每個都有巨大的再開發的商業前景,每件產品乘以108倍,一個小支點能翹起的是巨大的可能性。創新很難嗎?神話故事、小說詩歌、英雄名人……回頭看看,或許就能找到向前彈跳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