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因為在幼年的時候,喜歡畫猴子,直到現(xiàn)在,雖然看過了不少畫猴的名作,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滿足,仍然念念不忘幼年的時候,從名人畫譜上描下來的猴子、母親紙剪的猴子、藥店門口石柱上蹲著吃桃的石猴子,以及許許多多江湖畫家筆下的猴子,尤其是蹲在山東賣藝人的肩上穿著古舊紅衫的猴子。這些片斷的印象,糅和起來,才構成了活躍的、閃光的、完整的猴子的形象,而且有色彩、有生命、有詩。
二
記得兒時在家鄉(xiāng)過舊歷年,一過臘八,家家便都忙著發(fā)面蒸饅頭,給祖先上供和留著新春吃。大人怕孩子們鬧,總給孩子們找些事做。當時我最滿意的差使,是母親給調(diào)一個胭脂棉花碟,用根筷子,沾著胭脂,向新出籠的饅頭上,一個個打紅點。雪白的饅頭上,鮮紅的圓點,煞是好看,引得老少歡喜,無形中增添了不少新年的氣氛。試從實用觀點來看,紅點子并不能吃,也不能給饅頭增加一絲香甜,它只是一種點綴,滿足人們一點美感上的要求。不這樣就似乎禿禿荒荒,缺少些什么,不像過年的樣子。我自己當時的工作,雖然極簡單,算不了"創(chuàng)作",回想起來,也有很大的快感,或者說類似"創(chuàng)作"的美感經(jīng)驗。
三
清晨,我在郊野散步。在小樹林中,可以聽到各類鳥叫。當然我不是傳說中的公冶長,我不懂鳥語,但是感到很好聽,鳥鳴是很"悅耳"的。
我到老友李可染家,去看他的畫。看過幾張之后,他就在錄音機上放一段彈詞給我聽,他說彈詞的音調(diào)很美,這種美,曾經(jīng)對他的筆墨,有過后發(fā)。李可染愛聽彈詞,但他并不去了解其中的情節(jié)與詞藻,他也不懂蘇州話……
四
多年來,我堅信不疑生活是藝術源泉的觀點,這個觀點,現(xiàn)在將來都不會過時。明清以來山水畫之衰落,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脫離了生活,閉門造車,強調(diào)師承,絕少創(chuàng)造,形成公式化、概念化的山水八股。我堅持寫生,并不主張照搬生活。寫生過程,就是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有取舍,有改造,有意匠經(jīng)營,有意識地使感情移入,以意造境,達到"情景交融"。對景寫生,是習作?是創(chuàng)作?界線難以劃清。對中國山水畫而言,從畫面的具象或抽象來說明它的新與舊,是淺層次的認識。中國山水畫與西洋風景畫藝術觀念、審美層次、造型語言都有根本區(qū)別。
五
我生長在北方,由衷地喜愛北方山川風物。特別是太行秦嶺和西北高原,盡管她荒寒貧瘠,仍覺得她親。猶如一個兒子看自己年老的母親。
六
我的確看凡高的畫很激動,因為我學凡高是學他的心而非學他的技。凡高是帶著感情畫畫兒的,我到山水中時,不受感動我不畫,一定是在激動時我才畫。
七
我寧可欣賞一塊民間藍印花布,而不喜愛團龍五彩錦緞。相對而言,民間藝術是不夠成熟的,有的甚至粗野,但它有清新之氣、自由之氣、欣欣向榮之氣。這也許是審美標準不同,有人愛吃熟透了的果子,我卻喜歡吃那些不太熟、有點澀口的。
八
畫中國畫,不外勾、點、皴、擦、染。久而久之,這些技法都有了定式。畫焦墨,幾乎不用烘染。而我主要從對象來,從自己的感覺和記憶中來。所以,每一次畫畫,我總把自己當作一個不會畫畫的,古人的技法,別人的技法,自己從前的技法都一邊去,是時,只有我和山水。具體來說,在用點表現(xiàn)樹葉時,按常規(guī),應該是近處用大點,遠處用小點,而我從對象來,近處用小點,一點一葉,遠處用大點,一點一叢葉,雖然不符合透視原理,卻是真實的,和對象的質(zhì)感一致,也和我內(nèi)心的感覺一致。
九
文人畫講究一個"靜"字,文人畫是出世的。我是入世的,能使自己激動的,才能使觀眾激動。
十
中國畫卷軸形式,到近代,已發(fā)展得很豐富了。特別是在構圖上,有時近鏡頭,有時遠鏡頭,對于景象選擇,十分自由。畫者如神仙一般,手執(zhí)趕山鞭可以自由搬遷山水位置。正因為在構圖上有極大的自由,倘作者道行還不夠,沒有經(jīng)過"必然王國",則仍進不了"自由王國"。
十一
中國畫最怕黑氣,黃賓虹是一股清氣逼人。
十二
單純追求趣味,忽略情感、情緒,是目前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一大弊端,由此而助長了制作之風,產(chǎn)生了小巧、淺薄。
十三
我不喜歡運用特技,一是因為特技是硬畫,硬作文章,難得盡性;二是因為中國畫的工具太好了,它表達人的感情最直接。
十四
畫山水畫,少不了造險。險從何來?從大自然中來,從生活中來,從自己的感覺中來。如此,其險可倚。
十五
一方面,傳統(tǒng)繪畫"隨類敷彩"是經(jīng)過提煉與概括過的"彩";中國畫從來沒有孤立地強調(diào)光與色,因為這不是藝術要求最本質(zhì)的東西,不是目的,只是表現(xiàn)手段。所以色和光是根據(jù)藝術要求而取舍的;否則便不可能了解其它造型藝術的許多現(xiàn)象。如:中國和西洋的古典雕刻都是有色的,而近代雕刻都是無色的,這是雕刻藝術的發(fā)展呢,還是倒退呢?另一方面,中國畫的色彩,還是要發(fā)展的,但并不以追求"如實描寫"為滿足。我們古人早已充分了解這一點。
十六
實際上,中國畫并不排斥光暗,如"石分三面"就是一例。但它也不迷信光暗,如宋瓷枕上小兒踢球的線畫,寥寥數(shù)筆,生動異常,從整體聯(lián)系起來看,決不會有人把它看成是踢鐵環(huán)的。
十七
我尊重傳統(tǒng),熱愛傳統(tǒng),同時又在同傳統(tǒng)打仗,盡量不要傳統(tǒng)。傳統(tǒng)的教法我盡量不模仿,傳統(tǒng)有的皴法絕對避免。我討厭公式化、概念化地畫畫。我尊重傳統(tǒng),我又討厭傳統(tǒng)的糟粕,我實際一直在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希望從傳統(tǒng)中跳出來。齊白石老講過?"傳統(tǒng)像個大網(wǎng)一樣",他和黃賓虹是"漏網(wǎng)之魚"。我說我千萬別被傳統(tǒng)網(wǎng)住。
十八
中國畫法中,向來便主張"奇中寓正"、"正中寓奇",以達到藝術上的變化統(tǒng)一。有正無奇,則呆滯刻板,如館閣體印版字所要求的,會絞殺了藝術生機;若有奇無正,那是企圖以奇取勝的江湖術上手法,已去藝術甚遠。真的藝術要求,應該是奇正統(tǒng)一。有時從外形上看頗正,而奇寓其中,有時形式很奇而正寓其中。
十九
收放之法,許多中國畫家在這方面都有豐富的經(jīng)驗;寫意畫家,體會尤深。有些畫家,終生苦于能收不能放,或能放不能收;或失敗于宜放不放、宜收不收。藝術貴于能放能收,收放得宜。如長江入海,源出于昆侖,經(jīng)高山峻嶺,迂回曲折是其收;既出三峽,一瀉千里是其放。
二十
方圓各有其長處,如純方,則訴諸人之感覺是有骨無肉,冷硬偏于理性;如純圓,則有肉無骨,混沌無精神。造型之方法,無論一石一木,或人物、屋宇、舟車等等,皆方中見圓,圓中寓方;既有豐富之感情,又顯得挺拔有力,這也是程式化所遵循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十一
齊、黃兩位大師,為近代中國畫兩座高峰。而兩位大師攀登道路不同,面貌各異。齊先生作品面貌以奇勝,而正寓其中。變化中有法度,奇異中見生氣。賓虹先生作品面貌以正勝,但奇寓其中。初見似平易,但愈深入品味,則愈感到其韻味無窮。尤其筆墨變化,神出鬼沒,無跡可尋。似極率意,毫不經(jīng)心,但審其墨痕,筆筆見法度,折釵股、屋漏痕隱于層層積墨之中。視之不辨物象,黑團團點線交織。退后幾步看,則融洽分明,氣韻生動。
二十二
黃賓虹先生的筆墨,繁到不能再繁,尤其到晚年的時候,越是畫興高、畫意濃、畫到得意處,越是橫涂縱抹。近看似乎一團漆黑,退幾步看看,真是玲挑剔透,氣象萬千。在極繁復的畫面上,令人感到處處見筆,筆筆有情,單純而統(tǒng)一。
二十三
歷史上常講中國畫家有四個信條:一個師造化,一個師古人,另外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黃賓虹先生這四個方面都做到了。事實上做到這四句話是不簡單的。怎么師古人呢?黃先生是學南宗的,但他北宗也學。青年時代他臨李唐的畫。黃先生是打進去又打出來,他的畫到晚年沒有一筆像哪一派,他自成體系。他師古人幾進幾出,幾次打進去,幾次打出來。黃先生是師古人之心,不是師古人之跡。
二十四
目前,中國畫壇百家峰起,"風格化"趨向越來越明顯。人人都想同他人拉開距離,人人都想把自家面貌塑造得獨特些,應該說,這是好事。但我有隱憂。過早地求超脫,過早地自立門戶,這在藝術上往往只能收到短期效應。譬如練氣功和武功,有多深厚的內(nèi)功就有多大本事,內(nèi)功筑基太淺,縱然學得幾手招式,甚或以聰明悟得幾手奇招,于形式和技法上炫耀于一時,但因無內(nèi)功而終難大成。
二十五
焦墨作為繪畫材料來說,有其極大的局限性,特別是山水畫。但任何材料都是如此,水墨與油彩相比又何嘗不感到其局限性很大?但局限性被克服正是它的優(yōu)越性,試看樂器古箏,比鋼琴局限性要大,而高明的琴師,演奏某些民族特色強烈的曲調(diào),是鋼琴所無法代替的。對焦墨,如能掌握其性能,會產(chǎn)生其它材料無法代替的效果,變成優(yōu)越性,故而清代王昊廬評價程邃焦墨藝術,"干裂秋風,潤含春澤"來形容。當然,這一境界是不易達到的,但是可能達到。即便程邃與黃賓虹兩位大師,也沒有把焦墨發(fā)揮到極致。焦墨還有很大潛力,有待后人努力。比如焦墨可以大大發(fā)揮其雄強感、力度感,有人把焦墨比為敲擊樂器,更確切說,焦墨作品能達到交響樂的效果,而其中敲擊樂器銀鈴聲尤為突出……
二十六
色彩有很高深的學問,但貌似單純的黑白對比所產(chǎn)生的力度和豐富的內(nèi)涵,又是其它色彩所不能代替的?"白為萬色之母,黑為萬色之王。"黑與白構成了中國畫的色彩基調(diào)與骨架。我喜歡荒寒雄壯,不喜歡纖細艷美。我喜歡畫柏樹、枯樹,黑與白的焦墨很適合我對這些對象的表現(xiàn)。
二十七
黑、白、灰是一種學問,大千世界眼花鏡亂,黑、白、灰給人以極大的安慰。石溪一幅黑、白、灰作品常常使我神清氣爽。
二十八
我搞焦墨的原因,是想把繪畫同現(xiàn)代生活結合起來,使作品遠距離看,也有效果。過去,吳道子、李思訓等多作壁畫。后來,出現(xiàn)了卷軸,文人畫同匠人畫分開,中國畫畫在紙上,不能上墻。我覺得中國畫應該也完全可以給它找更大的空間,變成壁畫,這并不是說讓中國畫家成為壁畫家,而是讓中國畫可以上墻成為壁畫。
二十九
這幾年,大家都說中國畫面臨危機。我是一個樂觀派。我認為,沒有中國畫的危機,只有中國畫家的危機。
三十
畫畫,畫到最后是比修養(yǎng),你有多少修養(yǎng),最終都會在畫面上表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