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9年,劉國松開始創作“太空畫”。這是受了美國阿波羅號宇宙飛船登月和所拍照片的啟示,以方圓結構和拼貼、拓印、撕紙筋諸方法畫月亮、地球、太陽和天體運行,著名作品如《地球何許》《月之蛻變》《午夜的太陽》等。其中《地球何許》獲美國“主流69”國際展繪畫首獎,并被稱為“走在時代最尖端的第一位太空畫家”。此后幾年中,他畫了數百張“太空畫”,構圖大抵是一圓一弧,但變化色彩與肌理,加用噴灑的方法,制作性和理性符號的性質更強。1971年,他離開臺灣,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藝術系任職,在錢穆所創辦的這所有深厚傳統文化氛圍的學院里,他感到“太空畫”過于接近西方現代藝術,想在風格上向傳統藝術再靠近些。此后大約十年間,他作力最多的是探索水拓畫法——將色彩注入水中,形成自然飄浮之狀,再以紙吸附。這樣拓出的畫面,會出現一種自然流動、似云似山的效果,再因勢染畫,把偶然性的水拓肌理與人工描繪結合起來,變成一種幻境般的自然成紋的畫面。他認為,這種水拓的效果與古人所說“張素敗墻”之意相通,他非常高興,認為自己把中國繪畫“從傳統的筆墨桎梏中解放出來”了,甚至提出了要“革‘筆’的命”的激進口號。不待說,水拓法擴展了水墨畫的表現力,但包括水拓法在內的任何無筆制作方法,無論如何也代替不了毛筆和筆墨方法,畫家的個人的創造可以被傳統所包容,但無法代替深厚而恢宏的傳統本身。?
1991年劉國松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后,返回臺灣任教,并更加積極地活躍于臺灣畫壇。不久,臺灣藝術界受到泛政治化“本土意識”的影響,出現了水墨畫“不屬于臺灣本土”的論調,劉國松據理加反駁。指出這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而制造的怪論。他說,臺灣水墨畫和現代水墨畫乃是在繼承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真正屬于臺灣以至中國的“本土繪畫”。(參見李君毅《宇宙心印:劉國松的藝術創作與思想》)。在創作上,他繼續探索各種新的制作方法,如漬墨漬色法、畫面分割與多幅組合法等。新世紀之初,他在上海購置了別墅,到大陸各地旅行的次數更多,云南石林,湖南張家界,四川九寨溝,新疆,西藏,都處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大量新作陸續問世,其中《西藏組畫》《九寨溝系列》最受矚目。《西藏組畫》雖也用了制做法,但意象具體,有明顯回歸寫實作風的特點。《九寨溝系列》主要用漬墨法在繪圖紙上完成,墨色交融,有一種清麗可人的透明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回歸傳統的趨向。
劉國松雖已75歲,但依然身體強健,精力旺盛,大聲說話,步履如飛,朝氣蓬勃地探索著。他表示五年后再來辦新作展,我們期待著。
《宇宙心印》:劉國松繪畫一甲子,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160.00元